禅茶茶藝表演解说词|禅茶茶藝
約兩﹑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燒佛
在調息靜坐的過程中﹐一名助手開始生火燒水﹐稱之爲丹霞燒佛。
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
“丹霞燒佛”時要注意觀察火相﹐從燃燒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輝煌。
4.侯湯﹕法海聽潮
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常轉
法*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陈如比丘最初悟道。”法*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潔淨無塵﹔禮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潔淨無塵。在轉動杯子的手法洗杯時﹐或許可看到杯轉而心動悟道。
6.燙壺﹕香湯浴佛
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欢喜日”。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用开水烫洗茶壺稱之爲“香湯浴佛”﹐表示佛無處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賞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我们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葉。
8.投茶﹕菩薩入獄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壺﹐如菩薩入獄﹐赴湯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萬民精神﹐如菩薩救度衆生﹐在這裏茶性與佛理是相通的。
9.沖水﹕漫天法雨
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沖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頂”﹐由迷達悟。壺中升起的熱氣如慈雲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風﹐心萌善念。
10.洗茶﹕萬流歸宗
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
一尘不染清静地﹐ 万善同归般若门。
茶本潔淨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塵不染。佛教傳到中國後﹐一花開五葉﹐千佛萬神各門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徹﹐“萬流歸宗”﹐歸的都是般若之門。般若是梵語音譯詞﹐即無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蓋乾坤
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壺中也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機。
12.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众香世界香积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日光遍照菩萨 南无月光遍照菩萨 南无法花林菩萨 南无大妙相菩萨南无维摩诘菩萨南无十方菩萨摩诃萨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 南无伽蓝圣众菩萨南无大圣紧那罗王菩萨南无历代祖师菩萨(三遍)
◎變食真言
納麻薩爾瓦,客他嘎打,阿瓦洛格以爹,嗡,三巴啰,三巴啰,吽。
◎甘露水真言
南无苏噜婆耶 怛他夜哆耶 怛侄他唵 苏噜苏噜 钵罗苏噜 钵罗苏噜娑婆诃
◎獻供偈
此茶色香味 上供十方佛 中奉诸贤圣 下济六道品
等施无差别 随愿皆饱满 愿今施者得 无量波罗蜜
三德六味 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 普同供养
◎普供養真言
唵哦哦曩三婆縛襪日羅斛
◎天廚妙供贊
天厨妙供 禅悦酥酡 户唵苏噜萨哩缚 怛他阿哦多 怛你也他苏噜娑缚诃
南無禅悅藏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13.分茶﹕偃溪水聲
“偃溪水聲”典出于《景德傳燈錄》卷十八。據載有人問師備禅﹕“學人初入禅林﹐請大師指點門徑。”師備禅師說﹕“你聽到偃溪水聲了﹖”來人答﹕“聽到。”師備便告訴他﹕“這就是你悟道的入門途徑。”禅茶茶藝講究﹕壺中盡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細聽偃溪水聲。斟茶之聲亦如偃溪水聲可啓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4.聞香﹕五氣朝元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佛教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五氣朝元即做深呼吸﹐盡量多吸入茶的香氣﹐並使茶香直達顱門﹐反複數次﹐這樣有益于健康。
15.觀色﹕曹溪觀水
曹溪是地名﹐在廣東曲江縣雙峰山下﹐唐儀鳳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寶林寺﹐此後曹溪被曆代禅者視爲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語錄》載﹕“憑聽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內苑春。”觀賞茶湯色澤稱之爲“曹溪觀水”﹐暗喻要從深層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時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長”(《塔銘?九卷》)。
16.品茶﹕隨波逐浪
“隨波逐浪”典出于《五燈會元》卷十五。是“雲門三句”中的第三句。雲門宗接引學人的一個原則﹐即隨緣接物﹐去自由自在地體悟茶中百味﹐對苦澀不厭憎﹐對甘爽不偏愛﹐只有這樣品茶才能心性閑適﹐曠達灑脫﹐才能從茶水中平悟出禅機佛禮。
17.回味﹕圓通妙覺
圓通妙覺即大悟大徹﹐即圓滿之靈覺。品了茶後﹐對前邊的十六道程序﹐再細細回味﹐便會﹕“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圓通妙覺﹐萬裏雲托萬裏天。”乾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薩頂時﹐曾寫過一聯﹕“性相真如華海水﹐圓通妙覺法*鈴。”這是他登山的體會﹐我們稍做改動﹕“性相真如杯中水﹔圓通妙覺烹茶聲。”即是品禅茶的絕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們自身的心底。
18.謝茶﹕再吃茶去
飲罷了茶要謝茶﹐謝茶是爲了相約再品茶。人生如茶,每一片茶芽兒都是許多機緣巧合的結果,陽光,氣候,泥土,雨水,采摘的時間與制茶者的用心……有了這些條件,才會綻放出一瓣清香。所謂緣起而聚,茫茫人海難得的是個“緣”字。佛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世間萬事皆不過的是緣分。“緣”是大家能夠相遇,“份”卻是決定著我們能否在一起更長的時間。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仆初先生講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讓我們相約再吃茶去。
注:以上文中*代表“輪”字敬茶﹕普渡衆生
禅茶茶藝表演解說詞
禅茶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