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邊雲霧茶|四川名茶
步緊縮,茶把稍放平,進行“趕條”。待茶条稍紧直,互不相粘时,即用手 “理条”(掌心向下,拇指与食指稍张开成“八”字形,其余三指与食指并拢,稍向内弯曲,成抓东西的虎口状。抓起锅中部分茶叶稍握紧,以抓满手心为宜。然后于锅心10 cm高左右,手腕使劲,将手中部分茶葉從“虎口”甩出,撒開抛到茶鍋上沿,茶条则顺斜锅自然滚回锅心),如此反复进行,逐渐形成紧细、圆直、光润的外形。全部过程的操作历时约(7~10)min,含水量30% 左右时,立即清扫出锅,摊在簸箕上。
將熟鍋陸續出來的4~5鍋茶叶作为一烘,均匀摊开,厚度以2cm为宜,选用优质无烟木炭,烧着后用薄灰铺盖控制火温,火温宜(90~100)℃。根据火温大小,每(5~8)min 轻轻翻动一次,经(20~25)min,待茶條定型,手抓茶条,稍感戳手,含水量为15% 左右,即可下炕。
初烘後的茶叶,置于室内及时摊凉在大簸箕内 4h 以上,厚度宜 30cm 左右,待复烘。
將攤涼後的茶葉再均勻攤在茶烘上(厚度以(4~5)cm爲宜),輕輕于茶炕上(火温以(60~65)℃为宜),每烘摊叶量2.5kg 左右,每隔10min 左右轻翻拌一次。待茶條固定,用手揉茶叶即成粉末样,方可下炕,复烘30min 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
複烘後的毛茶攤放在工作台上,將茶葉中的黃片、老枝梗及非茶類夾雜物剔出,然後進行分級。
茶叶进一步干燥,达到含水量 6% 以下。厚度宜(5~6)cm,温度60℃ 左右,每烘摊茶2.5kg 左右,每隔10min左右手摸茶葉有熱感即翻烘一次。經30min左右,待茶香顯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級、分批攤放于大簸箕,適當攤涼後及時裝進潔淨專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于幹燥、低溫、衛生的室內。
品牌來曆
馬邊茶內質西南第一,但過去因爲沒有自主品牌而一直作爲龍井、碧螺春等名茶的原料,因而效益极低。 这让在馬邊从事茶葉種植和加工三十幾年的老鄧很是苦惱。“爲什麽我們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中生産的茶叶就只能作为别人的原料,别人转一下手就能卖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 这也让他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做馬邊茶葉銷售的兒子覺得很困惑。于是兩父子萌生了創立一種新的綠茶品種並將其推向全國甚至世界市場的想法。
三年試驗和全國茶葉市場上的探索
萌生这种想法之后,两父子便开始了艰辛的市场考察和加工试验!2008年到2010这三年的时间里老邓在馬邊自己的茶廠裏用不同的鮮葉制作不同品種的茶葉:炒青、烘青、半烘炒、扁形、針形、卷曲、直條、傳統提香、炭火烘焙、遠紅外提香......
而小鄧則跑遍了全國各大茶葉市場和茶葉展會了解市場行情和各地茶葉工藝。從成都大西南茶城到西安茶葉市場,北京馬連道茶城到上海天山茶城、大甯國際茶城......從西博會到鄭州國際茶博會,廈門茶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