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銀針|湖南名茶
君山銀針 是中國名茶之一。産于湖南嶽陽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細如針,故名君山銀針 。屬于黃茶。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茶芽內面呈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銀針,雅稱“金鑲玉”。“金鑲玉色塵心去,川迥洞庭好月來。”君山茶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産、出名。據說文成公主出嫁時就選帶了君山銀針 茶帶入西藏。
君山銀針 始于唐代,清朝時被列爲“貢茶”。據《巴陵縣志》記載:
“君山 产茶嫩綠似蓮心。”“君山貢茶自清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 邀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茶”。又据《湖南省新通志》 记载:“君山茶色味似龍井,葉微寬而綠過之。”古人形容此茶如“白银盘 里一青螺”。
清代,君山茶分爲“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爲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 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白毫如羽,芽身金黄发亮,着淡黄色茸毫,叶底肥厚匀亮,滋味甘醇甜爽,久置不变其味。 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
品質特征
全由芽頭制成,茶身滿布毫毛,色澤鮮亮。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内呈橙黄色,外裹一层白毫。
制作工序
君山銀針 的采摘和制作都有严格要求,每年只能在“清明”前后七天到十 天采摘,采摘标准为春茶的首輪嫩芽。制作這種茶,要經過殺青、攤晾、初烘、初包、再攤晾、複烘、複包、焙幹等八道工序,需78個小時。
殺青
在20° 的斜锅中进行,锅子在鲜叶殺青前磨光打蜡,火温掌握“先高(100~120℃)后低(80℃)”,每锅投叶量300克左右。茶葉下鍋後,兩手輕輕撈起,由懷內向前推去,再上抛抖散,讓茶芽沿鍋下滑。動作要靈活、輕巧,切忌重力摩擦,防止芽頭彎曲、脫毫、茶色深暗。約經4~5分鍾,芽蒂萎軟清氣消失,發出茶香,減重率達30%左右,即可出鍋。
攤涼
殺青叶出锅后,盛于小篾盘中,轻轻杨簸数次,散发热气,清除细末杂片。攤涼4~5分钟,即可初烘。
初烘:放在炭火炕竈上初烘,溫度掌握在50~60℃,烘20~30分鍾,至五成幹左右。初烘程度要掌握適當,過幹,初包悶黃時轉色困難,葉色仍青綠,達不到香高色黃的要求;過濕,香氣低悶,色澤發暗。
初包
初烘叶稍经攤涼,即用牛皮纸包好,每包1.5公斤左右,置于箱内,放置40~48小时,谓之初包闷黄,以促使君山銀針 特有色香味的形成,爲君山銀針 制造的重要工序。每包茶葉不可過多或過少,太多化學變化劇烈,芽易發暗,太少色變緩慢,難以達到初包的要求。由于包悶時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