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茶學的由盛轉衰|中國茶葉科學
出了上有蔭、下有蔽的多層立體種植的構想。這裏猶需特別指出,《茶解》關于在茶下種植“芳蘭、幽菊”的構想,不單是一個大膽的茶園人工生態環境設計,而且也是茶園抑制雜草生長的一種有效措施。清代《時務通考》中關于“用幹草密遮其地,使不生草萊”的記載,很可能就是從《茶解》茶下種植蘭菊所演化出來的。過去有人提出這樣一種看法,認爲“近代制茶和茶樹栽培技術,多半是由中國的古代或傳統技術承繼、演化過去的,但茶樹修剪和茶園複壯的--台刈、修剪技術,可能創之國外”。這是一種誤說。近代茶樹修剪,也本自我國,而且是本自我國明清時期創建的茶葉生産技術。
關于茶樹台刈的最早記載,見于順治末年的《匡廬遊錄》和康熙初年的《物理小識》。《匡廬遊錄》載:“山中無別産,衣食取辦于茶,地又寒苦,茶樹皆不過一尺,五六年後,梗老無芽,則須伐去,俟其最蘖。”
這是現存有關台刈的最早記載。不過,從方以智《物理小識》所記的內容來看,其茶樹更新的技術較《匡廬遊錄》更原始,可能最初的台刈,即是由此穎脫出來的。《物理小識》有“樹老則燒之,其根自發”;在發明台刈之前,人們可能就是以火焚來實行茶樹更新的。
当然,实践早于记载,《物理小识》和《匡庐游录》虽然都是清初的著作,但其技术的存在,当是明代至少是明代后期的事情。關于茶樹台刈的另一重要記載,是鹹豐時張振夔《說茶》中所記:“先以腰鐮刈去老本,令根與土平,旁穿一小阱,厚糞其根,仍覆其土而鋤之,則葉易茂。”很明顯,這條記載,技術上較《匡廬遊錄》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上面講的,是明清茶樹栽培技術的部分發展情況。但由管窺豹,可見一斑,這也反映了整個明清茶葉生産和文化發展的總的趨勢。我國古代或傳統茶學的進入盛期和巅峰,即是基于明清茶葉技術和茶葉文化這一高度發展的基石上的。由巅峰再往前行,就是下坡,我國傳統茶學在曆盡明清的盛期之後,自乾嘉起,便由衰落沈寂慢慢轉入了向近代發展的道路。
傳統茶學的由盛轉衰
中國茶葉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