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學專家吳覺農與《茶經述評》
吳覺農 早年就讀于浙江省中等農業技術學校(浙江農業大學的前身)時,就對茶葉的研究發生了興趣。1922年,年僅二十五歲的他在日本農林水産省茶葉試驗場學習時,在搜集、研究了古今中外各種茶葉資料後,以大量鐵的事實撰寫了論文《茶樹原産地考》,第一個雄辯地論證了茶樹原産于中國,駁斥了一百多年來許多外國權威認爲印度是茶葉原産地的奇談怪論。此後,十多年間,他先後撰著了《中國茶葉改革方准》、《中國茶葉複興計劃》(與胡浩川合著)、《世界主要産茶國之茶業》和《中國茶葉問題》(與範和鈞合著),所著處處以振興中國茶業爲主旨。1938年,他主持翻譯美國威廉·烏克斯編撰的六十萬字巨著《茶葉全書》,在曆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烽煙戰火後,終于在1949年告竣。
吳覺農 是茶葉理論的巨匠,又是一位出色的社會活動家。1938年初,他在武漢代表財政部貿易委員會和蘇聯商務代表談判,順利地簽訂了第一個貿易協定。1940年,他通過活動,在重慶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茶葉專業系科--複旦大學農學院茶葉系。1941年,他又在福建武夷山麓辦起了我國第一個茶葉研究所--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自己親任所長。
新中国成立后,吳覺農 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爲農業部副部長兼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他如魚得水,大展鴻圖,立志重振中華茶業。吳覺農 對我國茶業的貢獻,只要看其主編《茶經述評》即可見一斑。
还在五六十年代时,农业出版社即有意把中国古代有关茶書加以整理、注釋,彙印出版。由誰來主持這一繼往開來的大事?出版社自然而然想到了吳覺農 。他欣然接手這項浩繁的工作。但是,當他把古代一些茶書進行對照後發現,這些書大都圍繞陸羽《茶經》而寫,且多互相重複,如一一予以整理、注釋,並無多大意義。後來又碰上文革,此事便耽擱下來。
可是吳覺農 對此事並非簡單處置,而心牽神挂,耿耿于懷。他認爲,《茶經》一書的內容從現代科學發展的水平來衡量,可資參考的並不多,但鑒于其內容比較全面,可以通過評述《茶經》的形式,兼及其他古代茶書,以回顧曆史經驗,古爲今用。這一想法直到文革結束後才有實現的可能。農業出版社知悉此設想後頗爲贊同,並認爲這種既述且評的方法較有新意,于是拍板由吳覺農 主編這本書,書名即定爲《茶經述評》。
1979年,吳覺農 以八十二歲的高齡主持了《茶經述評》的編寫工作。在整個編撰過程中,吳老真是精益求精,三易其稿。最初因爲《茶經》原文較爲古澀,于是用了較多時間來對照、校勘它的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