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來飲茶茶具有新的改進發展|唐宋茶具
古代飲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這一概念與今所說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來的飲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屬類飲茶茶具在唐宋以來是少見的。因爲金屬茶具泡茶遠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謂茶道雅桌的,唐以來主要變化較大的飲茶茶具有:茶壺、茶盞(杯)和茶碗。而這幾種茶具與飲茶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茶壺
茶壺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壺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壺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壺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約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歡“注子”這個名稱,甚至將茶壺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壺”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點注”。就是根據唐代茶壺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藝術越來越精,對泡茶、觀茶色、酌盞、烫壺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創新。比如明朝茶壺开始看重砂壺,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壺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壺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壺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壺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壺正是明朝始有名声。
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壺享誉的第一人。《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壺。结果做出的砂壺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壺”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壺。
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壺。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壺,壺形比“供春”砂壺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館中聽到“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壺。其壺“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壺,以柄上拇痕为识。”是说世人以壺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壺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茶盞、茶碗
古代飲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盞”等陶瓷制品。茶盞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說:“盞杯子。”宋時開始有“茶杯”之名。見《陸遊詩》雲:“藤杖有時緣石瞪,風爐隨處置茶杯。”現代人多稱茶杯或茶盞。茶盞是古代一種飲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