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中的明清茶具|茶具曆史
贮茶器具
由于條形葉茶比餅茶更易受潮,所以明代對貯茶器具要求更高。明代的貯茶采用焙貯結合的方法,先把新茶放在茶焙裏置火盆之上焙幹,然後將貯茶的陶甕也烘幹,內填若幹層箬葉片,將焙幹冷卻後的茶葉放入陶甕,其上再放置若幹箬葉片,最後用烘幹的六、七層宣紙紮封甕口,並壓以厚重幹木板。由于適宜儲存茶葉,所以當時貯茶大多采用的是宜興紫砂陶甕,日常隨飲隨取的也有用景德鎮窯小瓷罐。
洗茶器具
洗茶一說,始聞于明代。由于用條形葉茶直接煎泡而飲,茶中的灰塵與雜質是必須去除的,所以誕生了洗茶器具。明代文震亨曰:“茶洗以砂爲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層。上層底穿數孔,用洗茶,沙垢皆從孔中流出,最便。”由此可見,明代的茶洗是紫砂制的諸葛碗式,區別就是上層穿了細孔而已。也有將茶洗制成扁壺式,“中加一盎,鬲而細竅,其底便過水漉沙。”然而明代的茶洗實物至今未見,實爲一大遺憾。
飲茶器具
明代飲茶對茶壺更爲講究。紫砂由于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水性,“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而成爲壺中主流。特別是明代中晚期湧現出大批制壺名家,其制壺“不務研媚而樸雅堅栗,妙不可思”而頗受文人青睐。除了紫砂,瓷茶壺和錫壺也較爲常見,其中制錫大家有趙良璧、歸複初、黃元吉等,其壺“模範百出而精雅絕倫一時,高流貴尚之。”“一罐一注,價五、六金……”由此可見美壺在當時的受重視程度。
明代的茶盞也發生了變化,厚粗的黑釉盞退出了茶具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晶瑩如玉的白釉盞。屠隆《考槃余事》曰:“宣廟(宣德朝)時有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瑩白如玉,可試茶色,最爲要用。蔡君谟取建盞,其色绀黑,似不宜用。”高濂的《遵生八箋》裏也說:
“茶盞惟宣窯壇盞爲最,質厚白瑩,樣式古雅……次則嘉窯(嘉靖朝)心內茶字小盞爲美。欲試茶色貴白,豈容青花亂之。”明代官窯白釉茶盞除了上流社會能使用外,民間並不多見,當時老百姓使用的還是一般的白釉盞,其次就是日本茶人稱爲“染付”的青花茶碗或北方窯茶碗。至于當時出口歐洲、名聞天下的德化白瓷大多數是佛像等雕塑,鮮有茶具者。
總而言之,由于明代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而制造出的茶具,砂瓷金銀錫鉛竹木無一不精、無一不雅,當時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大力追捧,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清代的飲茶習慣跟明代沒什麽區別。由于生産力的提高,茶的産量也進一步增加,飲茶風俗更加普遍。因此清代的茶具更趨向平民化,也呈現出民族性、地區性的差異。不同民族在經過幾百年散茶飲用的積累後,逐漸形成了各民族的飲茶文化,形成了獨特的茶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