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與陶瓷茶具|茶具文化
陶瓷茶具是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相結合的産品,實用功能是陶瓷茶具的基礎,文化內蘊則是陶瓷茶具的靈魂。陶瓷茶具優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藝、精美的裝飾及陶瓷本身的質地與茶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中國不僅是茶的故鄉和發源地,同時也是茶具的故鄉和發源地。我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多樣,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爲曆代茶人所重視。茶具如同其他飲具、食器一樣,它的産生和發展,經曆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共用到專用,從粗糙到精致的過程。隨著“茶之爲飲”,茶具也就應運而生,並隨著飲茶的發展,茶類品種的增多,飲茶方法的不斷改進,而不斷發生變化,制作技術也不斷改進。根據不同的制作材料,可分爲陶瓷茶具、金屬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器具以及玻璃茶具等幾類,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陶瓷茶具。尤其是唐宋之後,由于陶瓷技術的發展和陶瓷的優越性能,陶瓷茶具成爲主流。
就有文字可查的資料來看,通常認爲我國最早的飲茶器具的是西漢王褒的《僮約》一文所提。其中談到“烹荼盡具,已而蓋藏”。這裏的“荼”指的是茶。此書原本是一份契約,所以在文內寫有要家童烹茶之前,洗淨器具的條款。這便是中國茶具發展史上,最早談及飲茶用具的史料。這些器具不一定是茶具,很可能包含食具,即使是茶具,也不都是飲茶器具,至少還應包含烹茶器具。
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把和茶事有關的器具分爲“具”和“器”兩部分。
他在《茶經.二之具》中把用來采、制茶的工具一“篡、竈、甄、柞臼、規、承、檐、花莉、槳樸、貫、棚、穿、育”等稱爲“具”;在《茶經.四之器》中把用來煮茶、飲茶、貯茶、貯盐的器具,包括煮饮茶前炙茶、碾茶等對茶再加工的輔助性器具,稱爲“器”。可見在陸羽的思想裏,“茶具”與”茶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指稱不同的事物,不能混爲一談。
陆羽的文化修养很高,他把这部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论述茶事的著作以“經”名之,而“經”是思想行爲的准則,因此他將茶具與茶器分類並十分重視對“器”的闡述,從而提升了茶飲和茶器的文化品格。
但在一般文獻和生活中,“茶具”與”茶器”通用,多指後者。
如唐代《封氏闻见记.饮茶》記載:“(常)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鴻漸身衣野服,隨茶具而入”等;北宋蔡襄《茶錄》中仍將飲茶過程中所用器具稱爲“茶器”。
南宋审安老人写《茶具圖贊》則將飲茶過程中所需器具稱爲“茶具”。宋以後多稱“茶具”,如宋.林逋《複赓前韻且以陋居詫而誘之》詩雲:“畫共藥材懸屋壁,琴兼茶具入柴扉”;元.王冕《吹箫出峽圖詩》雲:“酒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