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壺陶刻文化|紫砂壺艺术
摘 要:“字依壶传,壶随字贵”一句道尽了陶刻艺术的高度价值。作为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紫砂壺将精湛的工艺和古典文化相结合,既是方便实用的品茗佳器,又是一种非常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再经过陶刻大家的锦上添花,更具传承传世之价值,非常值得藏家选择收藏。
關鍵詞:陶刻;裝飾;陶刻文化
中图分类号:J3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123 —02
一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千古绝唱,道出了作为中国特有工艺品的紫砂壺的独特魅力。作为鉴赏紫砂壺的“泥、形、工、饰”四要素之一的装饰工艺,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和沉淀,其形式和手法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种装饰方法便是陶刻。现如今,陶刻技艺已经无可厚非地成为衡量紫砂壺的准绳之一,通过在紫砂壺上雕刻出真、草、隶、篆诸体,秦砖、汉瓦、钟鼎、甲骨、竹简、写经各种书法源流,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白描、工笔、写意等国画技法,极大增添了紫砂壺的艺术感染魅力。
一、陶刻文化的發展曆史
最早的陶刻裝飾,見于元末明初的隱士孫道明(字明叔)所刻“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早期紫砂刻字一般是在壶底作署名落款用,且日渐风行,但这只是紫砂壺雕刻的雏形,还谈不上雕刻装饰工艺。直到清代乾嘉年间,茶事興盛,紫砂茗壺以簡括大方之形、淳樸典雅之色和安逸恬靜之態吸引了社會上精于品賞的書畫金石家及文人墨客,他們紛紛在紫砂出樣定制的同時,揮毫飾壺。隨著文人的參與合作,逐漸將雕刻的部位移到壺腹,镌刻簡單的銘文與詩句,之後更發展到刻畫或書畫同時銘刻。
紫砂陶刻装饰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推嘉道年间“曼生壶时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字曼生)以博大精深的艺术胸怀积极参与及倡导壶上金石文化艺术。他经常构思出样,由杨彭年等人施工造壶,他与一众幕友撰词、书画并铭刻。由于陈曼生的倡导及一批金石书画家的参与,打开了紫砂壺步入艺术殿堂的通道,推动了紫砂陶刻的发展和紫砂壺艺的繁荣,发扬光大了紫砂艺术。
二、陶刻的文化意義
(一)陶刻藝術體現了陶刻者的藝術修爲
紫砂陶刻手法獨特,以刀代筆,將中國的書法、繪畫、金石、篆刻諸藝術融于一體,彰顯出筆墨藝術與工藝技巧高度結合的高雅風貌。紫砂陶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線條等複雜的造型上進行刻畫,且刻字要橫平豎直,刻得珠圓玉潤;刻畫要刻得有來龍去脈,做到結構相稱,刀法分明。因此陶刻藝人在用刀時必須注意行刀的浮沈利鈍、深淺寬窄、刀勢的氣脈連貫,以顯示出傳神韻致。
陶刻藝術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