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紫砂壺的小男孩:陈曼生|曼生十八式
在紫砂壺收藏圈里几乎没有不知道曼生壶的。曼生壶由陈曼生设计,杨鹏年制作。陈曼生就是陈鸿寿,鸿寿是名,曼生是号,紫砂圈更熟悉的是这位书生的号。
陈曼生活动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到了200多年后的今天却被越来越多的收藏者、投资人所提起。这是由于他做过溧阳的县令?还是由于他精通琴棋书画、身为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书房的斋名唤作“桑连理室”,很奇怪的四个字,这里面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杨鹏年常常在他精心制作的紫砂壺上用“阿曼陀室”的四字印章,这和陈曼生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1769年的某一天,钱塘江畔、杭州城里一户人家热闹非凡,家里的一个小男孩满周岁了,要“抓周”。大人们将两个大八仙桌拼在了一起,上面摆了书本、毛笔、算盘、元宝、字画、紫砂壺等各式物件。一岁的小男孩被抱上了桌子后几乎目无旁顾,不假思索地径直爬向了紫砂壺,一把抓起了紫砂壺后还紧紧抱在了自己的怀里不肯松手。 “壶”、“福”同韵,家长们见了后都十分高兴,认为小男孩是个有福之人。
“抓周”抓了把紫砂壺的小男孩长大后在学问上很有成就,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篆刻更为书画界津津乐道,还在“西泠八家”中占得了一席之地。他就是日后的大名家陈曼生。
才情橫溢的陳曼生
陳曼生才華橫溢,也是一位性情中人,在他生活的年代擁有不少詩友、“瓷友”。
一天,曼生家裏又來了一批詩友。一番吟詩作對之後,詩友們來到了桑樹依依、花草鋪地的院子裏延續他們的詩情畫意。這時有一位詩友驚叫了起來,原來他發現有兩棵桑樹竟有枝桠長在了一起。這叫“連理枝”,被認爲是很吉利的。大家十分高興,陳曼生更加興高采烈,決定將自己的書房改名爲“桑連理室”。
又有一天,陈曼生在他的“桑连理室”迎来了一位来自宜兴的紫砂师傅,名叫邵二泉。邵师傅是为紫砂之事而来。原来陈曼生收藏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壶,邵二泉希望能在这里寻找一些创作上的灵感。在细细把玩了一阵陈曼生收藏的紫砂后,邵二泉又为悬挂在墙上的“阿弥陀佛”四字墨宝所吸引。他提议将室名改为“阿曼陀室”。 “双连理室”后来有没有改为“阿曼陀室”已无从考证,但“阿曼陀室”的印章却实实在在地印在了杨鹏年制作的曼生壶上了。
價值連城的曼生壺
文人參與紫砂的制作,而且是著名文人深度參與紫砂制作,陳曼生是曆史上的第一人。
曼生壶指的就是由陈曼生设计、杨鹏年制作的紫砂壺。陈曼生在离宜兴不远处的溧阳当过县令,这期间陈曼生与杨鹏年有过十分密切的合作。这种设计稿最后定型为十八种样式,这就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曼生十八式 ”,其中較爲明確的記載有“台笠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