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装饰杂谈|紫砂壺工艺
摘要:裝飾是紫砂壺工艺 中经常运用的手法。它将自然形态的素材进行概括加工,选择自然形象中最真实、简洁精美、生动的部分,使整体造型比自然形象更美、更典型、更理想,使紫砂壺有一种特别的美。
关键词:紫砂壺;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35-01
宜興是有名的陶都,宜興的陶瓷有著悠久的曆史,在各種陶瓷中,紫砂又成爲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曆史不長,但卻是宜興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陶文化的驕傲。
紫砂陶以其資源礦産稀缺性,制作工藝獨特性,裝飾技法豐富性,聞名于世,倍受世人喜愛。宜興紫砂裝飾藝術,大體分爲二種類型。一種是藝人在制壺過程中自覺和不自覺地將工藝進行一竿到底的自體裝飾。另一種是通過藝人或他人在制壺過程中、制壺過程結束後刻意或注重茗壺造型,切壺、切題、切意、切名所進行的重新設計、策劃、構思的分段式混體裝飾。這二種裝飾類型同時並存,相互輝映,使壺藝裝飾技藝的創新和發展提高到與日俱進的境地。
常言道:“马要鞍装,人要衣装”,宜兴紫砂壺当然也离不开装饰。砂壶发展至今其装饰可谓“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宜兴紫砂壺的装饰,由于其原料和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必须在泥坯的制作中同时完成,同时也由于文人雅士的介入,自明清两代起,其装饰手法出现借鉴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瓷雕、竹雕、根雕、木雕、石雕等多种形式,并巧妙移值,溶于紫砂壺艺的装饰之中。
紫砂壺装饰 形式盡管多種多樣,繁缛複雜,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即胎體裝飾和陶上裝飾。
紫砂壺胎体线条装饰的种类很多,各种各样的线条都必须用牛角或铁、木、竹制成的专用线尺进行加工,使线条挺括而又清新,这些线条不仅加强了紫砂壺的装饰效果,且可增强成型时黏接处及边缘部分的应力,减少产品在烧成时的缺陷,提高了正品率。
紫砂壺胎体线条装饰是紫砂艺人在生产实践中受其他器具,特别是明式家具的影响,而不断总结出来,它不断丰富了紫砂壺造型的装饰性,而且增强了实用功能。
紫砂壺刻画装饰是由制壶艺人署名落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清嘉庆、道光年间,由书画金石家陈曼生设计的壶样,由制壶名工杨彭年等制作,再由陈曼生及他的幕友撰词、作画、镌于壶上,成为一种寓造型、诗词、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的紫砂壺独特风格,也称“曼生壶”,多有精品。清末,由于紫砂壺工艺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紫砂壺刻画装饰逐渐形成一支专业队伍,正式列为紫砂工艺流程中一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