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概述|茶葉的種類
白茶是指一種采摘後,只經過殺青,不揉撚,再經過曬或文火幹燥後加工的茶。白茶白毫显露。树采一芽二、三叶者,其制成品称白牡丹。小白的制成品称贡眉、寿眉。
福建白茶,素爲茶中珍品,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現,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成書于1107~1110"大觀"年間,書以年號名)中,有一節專論白茶曰:白茶,自爲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林崖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爲常品。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裏昭徹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基本概述
顧名思義這種茶是白色的一般地 区不多见。白茶生産已有200年左右的曆史最早是由福鼎縣首創的因此又稱爲福鼎白茶。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産出白茶。茶色爲什麽是白色這是由于人們采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曬幹或用文火烘幹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白茶是指一種采摘後不經殺青或揉撚只經過曬或文火幹燥後加工的茶。白茶白毫顯露。比較出名的出自福建北部和甯波的白毫銀針還有白牡丹。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朝陸羽的《茶經》七之事中其記載“永嘉縣東三百裏有白茶山。”陳橼教授在《茶葉通史》中指出“永嘉東三百裏是海是南三百裏之誤。南三百裏是福建福鼎(唐爲長溪縣轄區)系白茶原産地。”可見唐代長溪縣(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種。因其僅有名稱能否作爲起源證據還有待進一步商榷。有的學者認爲白茶始于神農嘗百草時期湖南農學院的楊文輝先生就持此觀點。他發表的《關于白茶起源時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現早于綠茶。
白茶是茶葉裏的瑰寶藥效性能很好的茶之奇葩。分布在雲南、廣西、廣東、江西、湖南、湖北、貴州、福建等海拔400—1300米的灌叢中、林中、石上、河邊。根據民間長期飲用和實踐及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白茶具有解酒醒酒、清熱潤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壓減脂、消除疲勞等功效尤其針對煙酒過度、油膩過多、肝火過旺引起的身體不適、消化功能障礙等症具有獨特二靈妙的保健作用。民間采用它制作成清醇的“白茶餅”因其獨特風味和保健作用流傳到南洋一帶至今在東南亞各國享有盛譽。
曆史淵源
白茶素爲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 百八十余年了。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論成書于11071110“大觀”年間書以年號名中有一節專論白茶曰白茶自爲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林崖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爲常品。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裏昭徹如玉之在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