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毛尖的佛緣|沩山毛尖典故
沩山毛尖,産于湖南省甯鄉縣水沩山的沩山鄉。沩山爲高山盆地,自然環境優越,茂林修竹,奇峰峻嶺,溪河環繞,蘆花瀑布一瀉千丈,常年雲霧飄渺,罕見天日,素有“千山萬山朝沩山,人到沩山不見山”之說。山中有唐宣宗(李悅)朝廷宰相裴休修葺——武則天所建“十方密印寺”,爲佛教聖地,常年香火不斷,寺內鼎盛時期僧侶多達一千余人,在日本、東南亞一帶享有崇高聲譽,故有“名山、名寺、産名茶”之稱。這裏年均降雨量達1670毫米,氣候溫和,光照少,空氣相對濕度在80%以上,茶園土壤,爲板頁岩發育而成的黃壤,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茶樹久受甘露滋潤,不受寒暑侵襲,根深葉茂,芽肥葉壯。
沩山毛尖既是大自然的恩賜,更是制作者智慧的結晶。它的芽尖形如鵲嘴,葉片閃亮發光,有令人心怡的松香味。由于它的采摘期在清明前七至十天茶芽剛剛綻苞的時候,因此形成了鵲嘴。經滾水沖泡,片片芽葉像一群受驚的遊魚在水裏上下浮沈,接著便緩緩旋轉,好像鳥兒慢慢在空中回旋,還可看到茶芽張開小巧細嫩的兩片鵲嘴,並且吐出一串串水珠。這是由于芽尖細嫩而輕,芽頭肥大而稍重,所以,當茶葉吸足水後,出現倒立水中,不浮于上,不落于底的奇妙景象。如果用清甜可口,富含硒、鋅的沩山蘆花峪泉水沏泡,味道更是妙不可言。
因为沩山毛尖内也富含硒、锌两种人体必需的长寿微量元素 ,所以它还有保健、美容、防癌的功效。大约在南宋庆元元年(1195)以后,沩山茶便正式定爲獻給朝廷的貢品。不過當時純正的貢品茶年産僅二三十斤而已。清同治年間(1862-1874)《甯鄉縣志》載:“沩山、六度庵、羅仙山等處皆産茶,惟沩山稱上品。”1941年《甯鄉縣志》又有“沩山茶谷雨前采制,香嫩清醇,不亞武夷、龍井,商品銷甘肅、新疆等省,久獲厚利,密印寺內數株尤佳”的記載。
沩山産茶,曆史悠久,與密印寺有著不解之緣。相傳唐代密印寺內有一個老禅師善于制茶,並能識別何處土壤宜茶,何處産茶最好,並始創沩山茶。上世紀60年代,曾發現密印寺大佛殿中大佛體內藏有茶葉30余斤,揭開時清香撲鼻,令人驚奇。這是“茶禅一味”的生動見證,可見茶在佛教中的地位。在精神境界上,禅講究清靜、靜慮、修身,以求得智慧,開悟生命。
禅宗認爲茶是被藥用之作物,它的性狀與禅的追求境界十分相似,于是“茶意禅味”融爲一體。飲茶成爲至高甯靜的心靈境界,也成爲禅的一部分。從唐代開始,密印寺的和尚就有種茶供佛的傳統。沩山茶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沩山毛尖的佛緣|沩山毛尖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