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毛尖茶藝表演
茶葉的選購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葉,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如各類茶葉的等級標准,價格與行情,以及茶葉的審評、檢驗方法等。茶葉的好壞,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鑒別,但是對于普通飲茶之人,購買茶葉時,一般只能觀看幹茶的外形和色澤,聞幹香,使得判斷茶葉的品質更加不易。
一、器具組合
鐵制火爐一具,銅質燒壺一把,長方形紫檀木茶盤一個,長方形木制托盤一個,青瓷茶碗若幹個(可用三才蓋碗杯),陶質茶罐一個,檀木茶道具一套,茶色茶巾一條,清花茶荷一個,彩瓷花瓶一個、栀子花一枝,香爐一個,香三支,北港毛尖茶若幹克,《平湖秋月》曲碟或錄制的《水鄉天籁之音》磁帶一盒,醉茶圖一副。
二、基本程序
第 一 道:煮水——邕湖荷露煮含膏。茶者在沏茶前,首先擇具備器、挂畫、插花、奏樂、焚香靜氣,神入茶徑,然後開始生火煮水。“水爲茶之母,茶爲水之魂”。烹茶鑒水,乃中國茶道之特色。古人把宜茶之水分爲天水、地水,天水即雨、雪、霜、露、雹;地水乃泉、江、河、湖、井。更有趣者,如掃梅花雪、聚臘月霜,集荷葉露,解嚴冬冰,借清純之水,發茶人清幽之思。今天我們所烹之水乃北港邕湖荷花晨露,有詩爲證:輕紗薄霧鎖池塘,滴滴水晶吻異香。集得青荷冰露潔,含膏共煮洗俗腸。
第 二 道:涤器——青瓷茶碗嶽州窯。嶽州乃嶽陽之古稱:唐代不僅有邕湖含膏之名茶,嶽州茶具也享有盛名。嶽州窯乃全國六大名窯之一,陸羽茶经:四之器》中载:“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嶽州上,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還載有品茶用具二十四件,並提出:“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今天我們使用的泡茶之器,乃嶽州窯所産的青瓷茶碗,正是名茶用名器,相得益彰。
第 三 道:赏茶——茶伴公主入青藏。唐代邕湖茶,不僅深受宮庭廷青睐,並爲漢藏文化交流之媒介。當年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所帶物品中的茶葉,就有嶽陽名茶——邕湖含膏。並把飲茶習俗傳到西藏,茶與佛教融合,布道弘法,形成了西藏喇嘛寺中空前規模的茶之盛會。北港毛尖,芽壯葉肥,毫尖顯露,色呈金黃,我們將茶葉給客人一一觀賞,恰似茶伴公主入青藏。
第 四 道:投茶——燕飛尋常百姓家。北港毛尖,昔爲皇宮貢品,今爲百姓共享。投茶入杯時,茶芽紛紛飄落,恰似紫燕紛飛,正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第 五 道:洗茶——橫空一鶴排雲上。洗茶時:眼觀流水,心注于茶,人茶合一,茶心共洗。茶塵滌盡,心煩同失。茶芽舒卷,心襟同闊。杯上白鶴,心與共翔。頃刻大有唐代詩人劉禹錫《秋詞》一詩共感: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勝春朝。橫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第 六 道:泡茶——水潤北港瑞草黃。茶以名山秀水爲宅,鍾山川之靈秀,以清風明月爲伴,得天地之精和,以人類爲友,得人之靈性,天、地、人三才共同化育出茶之精華,可謂仙草瓊漿。北港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