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氨酸的研究進展
有着不同的看法。K.HelenEkborg Ott等在对17种茶的茶氨酸含量进行分析时发现, 某些红茶中茶氨酸的含量並不比綠茶和烏龍茶低,有的紅茶(如中國的雲南茶)中茶氨酸的含量甚至還高于某些綠茶[3]。趙和濤等在研究茶氨酸的生化特性時測定了我國六大茶類中茶氨酸的含量[4]發現以白茶中茶氨酸的含量最高,为3007 9mg/100g;其次是绿茶和黃茶,在1730 1~1944 7mg/100g之间;红茶相對綠茶低一点,为1461 6mg/100g;青茶为627 4mg/100g;含量最低的是黑茶,只有71 1mg/100g,这可能是由于其加工过程中特有的渥堆作用 導致了茶氨酸大量損失。因此也有學者認爲茶氨酸的含量也可作爲紅茶品質的重要評價因子之一。湖南農業大學的唐和平等對9個茶樹品種及紅山茶、白山茶進行了氨基酸組成的分析[5],並比較了其中茶氨酸含量的差異,他們發現山茶中雖有茶氨酸存在,但含量甚微;通過對不同進化層次的茶樹品種進行茶氨酸含量分析,證明茶氨酸含量隨茶樹進化層次的提高呈積累趨勢,並以山茶中也發現茶氨酸說明茶與山茶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由此支持茶樹應屬山茶屬的觀點。1997年齊貴年等比較了經蒸汽殺青、鍋炒殺青和滾筒殺青的扁形特種綠茶氨基酸含量的變化[6],結果表明,不同工藝殺青對氨基酸組分含量有一定的影響,其氨基酸總量和茶氨酸含量均爲蒸汽殺青>鍋炒殺青>滾筒殺青,並且提出可通過工藝技術對茶葉中茶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的含量進行調控。同年鍾俊輝等研究了不同培養條件、不同碳源和不同環境對茶愈傷組織培養及其茶氨酸的积累的影响[7],发现激素IAA和6 BA结合作用 时,以IAA2mg/L和6 BA4mg/L时对茶氨酸積累最有利;而培養基中碳源不同,愈傷組織的增長速率及其茶氨酸的含量的差異並不顯著,但當用不同濃度的蔗糖作爲碳源時發現,隨著蔗糖濃度的增加茶氨酸的積累呈上升趨勢。與其他文獻相同,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25℃、黑暗條件有利于茶氨酸的積累。3 茶氨酸的測定與制備茶氨酸的分析方法有多种,有传统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层析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8,9]等。近十多年来随着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迅猛发展,分析速度、灵敏度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该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氨基酸分析领域。因大多数氨基酸无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特性,标准折射探测仪对氨基酸检测也无足够的灵敏度,所以为提高分析检测灵敏度和分离选择特性,通常将其衍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美国Waters公司率先推出了氨基酸自动分析系统及技术[10],他们采用异氰酸苯酯(PITC)作为衍生试剂,柱前衍生,反相色谱分离的原理,用紫外检测进行氨基酸分析。随后,惠普公司推出了HPAminoQuant氨基酸分析系统及技术[11],采用邻苯二甲醛(OPA)和氯甲酸芴甲酯(FMOC)作为衍生试剂,既可用紫外又可用荧光进行检测。董泗建等对几种柱前衍生的氨基酸分析法的色谱条件进行了改进[12],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分离效果。1994年Waters公司又推出了一套全新的氨基酸分析技术,他们采用6 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