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氨酸的研究進展
啉 N 羟基琥珀酰亚胺基 氨基甲酸酯(AQC)作为衍生试剂,以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紫外或荧光检测器检测,该法简称为ACCQ TAG法。在日本学者莽也邦夫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茶葉中茶氨酸含量之後,我國學者郭升平對用高效液相色譜測定茶葉中茶氨酸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13],他采用WatersM344高效液相色谱仪,以PITC柱前衍生,反相C18柱分离(Waters的Pico TagTMHAA柱),柱温43℃,梯度洗脱,用M990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UV243nm检测。在研究中他对用乙酸乙酯提取、用80%乙醇回流3h提取和经盐酸水解等前处理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茶氨酸不能以酸水解方式提取,否則茶氨酸會分解成谷氨酸,而使測定結果偏低。隨著近年來分析技術和分析手段的不斷提高,毛細管電泳技術和液質聯用技術也應用到了茶氨酸檢測領域。KiehneA等報道了采用熱噴霧液質聯用儀分析茶葉中多酚类物质的方法[14],他们通过测定其准分子离子峰同时测定了茶葉中的儿茶素、黃酮醇糖甙、黃酮糖甙及咖啡因、可可堿和茶氨酸。AucampJP等則研究了用毛細管電泳儀同時進行兒茶素、茶氨酸、咖啡因及沒食子酸、抗壞血酸分析的方法[15]。目前,高純度的茶氨酸主要通過細胞組培、化學合成、微生物發酵和離子交換樹脂分離等方式獲取。人們用14C示蹤的方法早已證實了茶樹中茶氨酸合成前體是谷氨酸和乙胺。一般認爲當培養基中乙胺的濃度爲25mM時,茶葉愈傷組織的茶氨酸的生物合成爲最大值。1998年陳瑛等研究了多種激素對茶愈傷組織合成茶氨酸的影响[16],他们对生长素(IA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2,4 二氯苯氧乙酸(2,4 D)、6 苄基腺嘌呤(6 BA)、玉米素(ZT)、激动素(KT)、和三十烷醇(TA)的不同浓度、不同配比进行试验,得出了茶愈傷組織生長和茶氨酸積累的較佳培養條件。除了利用細胞組織培養茶氨酸之外,化學合成也是得到高純度茶氨酸的有效方法[17]。采用化学合成手段制造氨基酸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它具有价格低,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特点。但是化学合成制造的都是DL 型消旋体,需要进行拆分才能得到L 型产品。日本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他们采用微生物固化酶分离DL 型氨基酸取得了成功。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可直接得到L 型氨基酸,但反应时间较长,设备规模较庞大,副产物也较多,需要进一步分离精制,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建立在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基础上的酶转化法或称酶工程技术应运而生了。这种技术是应用特定酶的催化作用 ,使某些化合物转化成相应的L 氨基酸。HideyukiSuzuki等报道了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到茶氨酸的制备中的最新研究成果[18],他们利用从细菌中得到的谷氨酰转肽酶作催化剂,将200mM谷氨酸和1 5M乙胺在pH为10,温度为37℃的条件下,保持2小时,获得120mM茶氨酸,轉化率爲60%。茶氨酸作爲兩性物質,選擇適當的pH值,用離子交換樹脂分離提取也是一種有效的手段,但這方面的報道並不多見。1998年陳瑛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