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紫紋羽病
一、症狀
全國各茶區均有發生,主要危害根部及根頸部。發病初期病部生有纖細的紫紅色菌絲,後根部變爲黃褐色至黑褐色,根表面産生紫褐色根狀菌索,其上有時可見紫紅色半球狀菌核或在根部或莖基部産生一層紫紅色絨狀物,表皮變黑或腐爛。發病輕的枝葉略呈黃綠色,發病重的全株幹枯而死。
二、病原
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Jacz.称桑卷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该菌1890年日本田中延次郎 定名为H.mompa Tanaka,1909年爪哇雷西巴斯凯把属名改为隔担耳菌属,1919年日本泽田谦吉发现该菌不形成球形的前担子囊,又将其改回卷担菌属。1987年我国对该菌进行深入研究。该菌有两种菌丝。侵入皮层的称营养菌丝,寄生并附着在表面的称为生殖菌丝。营养菌丝黄褐色,直径5~10μm,粗细不一,生殖菌丝体为紫色。该菌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分布在5~25cm 土层内,个别可深达1.5m,缺氧时发育不好,但可存活50多天。发育温限8~35℃,适温为27℃。土壤通气性好、持水量60%~70%、pH5.2~6.4最适合该菌繁殖。
三、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束或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絲體在病殘組織中越冬,該菌在土中可存活3~5年。土壤中的菌核或菌索在條件適宜時,病菌長出營養菌絲,侵入新的寄主植物的幼根,後向主根或側根蔓延。病根表面形成的菌索擴展至樹幹基部形成菌膜狀的子實體,並産生擔子和擔孢子。擔孢子多在5~6月份産生。擔孢子萌發又産生菌絲,病菌通過灌溉水或雨水、農具使土壤中的菌核及殘存在病根裏的菌絲與新寄生的根系接觸進行傳染。也可通過茶苗、桑苗、果樹苗木、薯塊及花生調運進行遠距離傳播。該病在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土壤粘重以及有機質含量高的茶園中發生較重。土壤過幹發病也重。7~8月雨水偏多,旬降雨量高于50mm,利于該病發生。此外前作爲甘薯、花生、桑樹及果樹的茶園易發病。
四、防治方法
(1)新建茶園,最好選用無病地塊。
(2)選用無病苗木。注意剔除病苗,必要時苗木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根30分鍾。後再栽植。
(3)加強茶園管理。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改良土壤。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或積水。發現病株馬上挖除,連細根一起挖除,集中燒毀,並對病穴淋澆43%福爾馬林20~40倍液,後蓋土、鋪草覆蓋24小時,隔10天後再澆灌一次,也可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