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茶劑的制備與臨床應用及其開發價值
茶劑,或稱藥茶,是將藥物與茶葉配用或以藥代茶沖泡或稍煮,象茶一樣飲用,故名。藥茶是一種古老劑型,但過去品種不多,應用範圍也不很廣泛。近年來,藥茶的醫療保健作用 日益引起人們重視,品種在逐漸增多,應用範圍也不斷擴大。與中藥湯劑相比,茶劑具有如下特點:①可以按藥物性能特點、配方要求等將各藥粉或段、絲按先後順序浸泡,也可以同時浸泡,操作靈活,程序簡便;②以沸水爲溶媒,浸泡藥物時可將其酶迅速破壞,以避免有效成分分解破壞;③藥物爲粗粉或細絲、小段,使其表面積加大,進而與溶媒接觸面加大,使有效成分容易溶出;④中藥茶劑一般以茶杯等爲容器,保溫性能好,水溫一般可維持在攝氏80~90℃,從而保證有效成分既可充分溶出,又可不被破壞;⑤用藥節省。煎劑一般煎2~3次即棄之,浪費藥,而茶劑可以多次重複浸泡;⑥療效可靠。茶劑可避免由于久煎或制成其它劑型中某些有效成分流失,因而療效可靠;⑦局部用藥好。某些口腔牙病、鼻咽、食道、胃部等疾患使用茶劑,直接與病變部位接觸,發揮局部用藥優勢,每獲良效;⑧更好地有利于治療。茶劑可避免沖劑、糖漿劑由于加糖,不利于糖尿病、支氣管炎咳喘的治療。此外,對于一些膠類藥物(如阿膠、鹿角膠等)、不耐高溫的藥物、含有揮發性成分的藥物(如菊花、銀花等)或不宜久煎的藥物(如桑葉、番瀉葉等),制成茶劑更爲適宜。現將茶劑的發展概況、制作方法、臨床應用、開發價值等概述如下。
1 发展概况
中國是茶的故鄉,種茶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已將茶作爲一味重要的藥物,三國魏《吳普本草》亦有記載。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孫思邈的《千金方》及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等書均記載有多種“茶飲劑”。唐陳藏器《本草拾遺》說:“諸藥爲各病之藥,茶爲百病之藥。”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沈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爲百病,火降內上清矣。”清代汪昂在《本草備要》中說:“飲茶能解酒食、油膩、燒灼之毒。”近代根據中醫藥的理論,認爲茶能提神醒腦,安神除煩,上清頭目,清心降火,下氣消食,解油去膩,止渴生津,利尿消炎,清熱解毒,消暑止泄,祛風解表,化痰止咳,補益和胃,延年益壽。飲茶好處很多,概括起來有以下12點:(1)能使人振奮精神,增強思維、記憶與運動能力;(2)能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並有維持心髒、血管、胃腸等正常機能的作用 ;(3)對齲齒有很大好處。據英國的一次調查表明,兒童經常飲茶齲齒可減少60%;(4)含有不少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並含有妊娠婦女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鋅;(5)有抑制惡性腫瘤的作用 ,飲茶能明顯地抑制癌細胞的突變;(6)能抑制細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壽。茶葉的抗老化作用 是維生素E的18倍以上;(7)能延緩和防止血管內膜脂質斑塊形成,防止動脈硬化、高血壓和腦血栓;(8)有良好的減肥和美容效果;(9)可以預防嚴重影響老年人視力的白內障:(10)茶葉所含鞣酸能殺滅多種細菌,故能防治口腔炎、咽喉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