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曆史地位
普洱 茶的種植曆史和原生曆史,源遠流長。思茅地區瀾滄邦崴周圍發現的新石器即是三千多年前的濮人文化,邦崴過渡型古茶樹即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树 “科学实验”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清道光《普洱 府志》“六茶山遺器”載,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 府境內就已種茶,而最早在曆史文獻中記載普洱 茶種植的人,是唐代鹹通三年(公元862年)親自到過雲南南诏地的唐史樊綽,他在其著《蠻書》卷七中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銀生城即今思茅地區的景東縣城,景東城即是唐南诏時的銀生節度所在地,銀生節度轄今思茅地區和西雙版納州。曆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诏“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産茶葉。明代時普洱 茶已很有名,萬曆年間的明代學者謝肇淵在其著《滇略》中,已提到“普茶”(即普洱 茶)這個名詞,該書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說明當時不論是當官的人還是一般百姓,都飲用普洱 茶,而制作已經“蒸而成團”了。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載:“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 所屬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此六茶山在普洱 府屬思茅廳界內。普洱 府思茅廳是當時茶葉貿易的集散地,普洱 茶是清代雲南進貢朝廷的貢品,雍正年間以來,向皇帝進貢的普洱 茶就是由普洱 府思茅同知承辦的。清宮生活習慣,末代皇帝愛新覺羅傅儀說:“夏喝龍井,冬喝普洱 ,擁有普洱 茶是皇室地位的標志”,皇帝甚愛品飲雲南細嫩芽葉制的小而圓的普洱 茶,以延年益壽。清宮妙用普洱 茶,這在養生之道上爲後人提供了寶貴經驗。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思茅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 茶的出口遠銷、普洱 茶馬古道隨之興旺,作爲文物遺迹的,今還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馬古道,1.5米寬,斷續數公裏;有思茅三家村外茶馬古道,有那柯裏茶馬古道,斷續30公裏;有普洱 茶庵塘茶馬古道,殘存12.5公裏,石上馬蹄印,記錄下了當年運茶馬幫的曆史
普洱 茶屬雲南大葉種茶正宗,其形狀特點是:芽長而壯,白毫特多,銀色增輝,葉片大而質軟,莖粗節間長,新梢生長期長,持嫩性好,發育旺盛,經專家化驗,內含生物堿、茶多酚、維生素、氨基酸、芳香類物質等含量豐富。著名國際腫瘤醫學專家梁明達教授,經過科學研究,肯定地提出:“普洱 茶——二十一世紀的抗癌保健飲料”,引起了社會和學術界的關注重視。思茅地區是普洱 茶鄉,經專家研究分類,普洱 茶通常分爲緊壓茶與散茶二種,傳統普洱 茶即經後發酵和特殊工藝加工制成的緊壓茶,包括各種規格的普洱 沱茶、普洱 方茶、七子餅茶、拼裝散茶等。初制毛茶分春、夏、秋三個規格。普洱 茶中以春尖和谷花品種爲最佳,制成青茶,滋味醇厚,後味甘長,清香可口;制成綠茶,湯清葉綠,香高味濃,味斂甘爽;制成紅茶,湯色紅豔,滋味濃強,鮮爽俱佳。普洱 茶具有解酒、清食、去油解膩,化痰、降血脂、健齒、減肥、抗癌保健功效,在國外被稱爲“美容茶”、“窈窕茶”、“益壽茶”,筆者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