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龙紫砂壺講述古老的茶文化介紹
中國的紫砂 壺 藝術離不開古老的茶文化,孫翠平與紫砂 壺 結緣始于童年那一縷縷穿越靈魂的茶香。她依稀記得兒時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大家族,父親品茶的樣子和藹而淡定。“文革”中父親不在身邊了,母親依然用濃濃的茶水温暖她孤独的童年。用她的话来说,壺对于她既意味着父爱的缺失,又是灵魂的慰藉。一杯龙井,一把雕龙紫砂 壺 ,女主人將茶水款款地斟上,開始講起她與紫砂 壺 越品越濃的情緣。她叫孫翠平,在職場風風火火、快人快語,閑暇時卻喜歡將一把把紫砂 壺 捧回家,在茶香壺影里畅游。
許多年後,已爲人母的孫翠平雖已精于茶道却还没有成为一名藏壺家。直到十五年前的一天,她偶然来到一家茶舍,茶舍主人的盛情款待讓她不好意思空手而歸,于是花兩千多元買下了一把紫砂 壺 。回家把玩之際一個念頭萦繞不去:這把紫砂 壺 是不是父親當年握在手裏的那一把呢?從此她便被紫砂 壺 “勾去了魂兒”。
其实这把偶得的“牛壺”是紫砂 工艺大师胡仁杰的作品,孙翠平可以说是眼力不凡。壺盖上醉卧一头神气十足的壮年水牛,牛脊曲线优美,鼻梁俏皮挺拔,黑砂点成的两只眼睛黑亮传神,悠然自得。最让孙翠平心动的是那牛背上密密的毛发竟然纹丝不乱,活灵活现,毫末之间最见大师功力。
孫翠平這一生是逃不脫“牛”了。生在牛年的她愛牛、敬牛,筆名也叫牛牛。她收藏的上千把紫砂 壺 都是花壺,其中“牛壺”占去大半。孙翠平介绍说:“紫砂 壺 从造型上来说有花壺和光壺之分。光壺根据球形、筒形、方形及其他几何形变化而来,用线条、描绘、铭刻等多种手法来制作;花壺是把自然界动植物的自然形态,用浮雕、半浮雕等造型,装饰设计成仿生形象的茶壺,使其充分表现出自然美和返璞归真的原理。”不同人挑选壺的标准不同,有人看胎土,有人看做工,有人看款识,孙翠平的“牛系列收藏”更看重紫砂 壺 的“气韵生动”。藏壺十几年,手中的名人之作也不少,孙翠平最喜爱的却是一把名为“畅游”的老壺。壺盖上大小两头水牛相依而卧,母子情深。大牛背上的牧童仰天嬉笑,山风吹来,其乐融融。孙翠平断定这是一把年代久远的老壺,因为现代工艺师已做不出这种味道。
紫砂 壺 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品类与奇石、兰花一起被古人并称为文人三雅。在孙翠平看来,赏壺与品茶都是一种人生境界,两者皆能洗尽浮华,使心灵沉静,用她的话说是一种“生命的救赎”。正所谓“壺小乾坤大”,紫砂 壺 集壺艺、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好的紫砂 泥决定了此壺透气与保温效果俱佳,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這也如人生一般,心地坦誠才能通透寬厚。當心浮氣躁或情緒不佳時,品一杯茶,細賞一把紫砂 壺 古老的生命和這背後說不盡的故事,一切如氤氲的茶香清爽而淡远。孙翠平说藏壺是很内敛的事情,不为升值不为炫耀,只是与壺对话,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