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普洱茶起源
茶學界公認,普洱 茶的後發酵工藝是馬幫在長時間運輸過程中形成的天賜特殊工藝,擁有馬幫這種特殊交通工具的是茶商,普洱 就是茶商雲集、趨之若骛的地方。
普洱 茶是原産于普洱 及周邊地區的曆史傳統名茶。千百年來,由于普洱 茶産地優越的自然環境、優良的茶樹品種、獨特的加工工藝、獨具匠心的造型、越陳越香的品質、多姿多彩的飲茶方式、悠久的産制曆史和對人體健康的有益作用,使普洱 茶成爲最具魅力和最受國內外人們喜愛的飲料。同時,普洱 茶産區又是雲南多民族的聚居區,從而使普洱 茶蘊藏著廣泛的民族特征和豐富文化內涵。
普洱 茶的種植曆史源遠流長。據道光《普洱 府志》“六茶山遺器”記載;早在1700多年的三國時期,普洱 府境內已開始種茶。而最早在曆史文獻中記載普洱 茶種植的人,是唐代鹹通三年(公元862年)曾親自到過雲南南诏地的唐吏樊綽,他在其《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茶”即是指普洱 茶;“銀生”是唐南诏六國節度之一,“銀生城”即今景東縣城;“銀生城界諸山”,即今景東城東的哀牢山和城西的無量山,表明這些地區在唐代已馴化和利用、開發茶葉,有一定的生産規模,並作爲商品,形成一定的市場。南诏時“銀生節度”轄今普洱 地區和西雙版納州以及大理、臨滄部分地區。“散收、無采造法”指當時茶葉主要是散收,沒有采用內地“蒸之、搗之、拍之、培之、穿之、封之”的制茶法;“蒙舍蠻”指當時南诏的統治民族;“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指當時飲茶的方法是將茶葉、花椒、姜、桂片等物一起放在鍋內烹煮後飲用。(由于未經加工的茶葉或殺青溫度不夠的曬青茶叶有一种青草似的生涩味,因此,古南诏的少数民族用“ 椒、姜、桂 ”等重味佐料和茶葉一起烹煮不失爲一種較好的飲茶方法,同时,“椒、姜、桂 ”的散风去寒、温热助阳作用对生活在高原的人们也具有药理作用。)《蛮书》所载内容,明确记述了茶葉産地及創建姜飲方式的種茶人“蒙舍蠻”。從所記載産茶的區域、種茶民族推斷,與後來普洱 茶的主要産區是相吻合的。這也是普洱 茶區産茶的最詳細最可靠的記載。據此考證,普洱 産茶栽培利用的曆史源遠流長,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
南宋李石《續博物志》載:“茶出銀生諸山”。其範圍包括銀生轄區的哀牢、無量兩大山脈及其余脈。普洱 在唐代已盛産茶葉,今普洱 市及周邊地區是最早馴化和規模種植、開發茶葉的地區,有野生古茶樹的景東、鎮沅、景谷、普洱 、瀾滄等地在唐代以前就采摘利用茶葉,進行茶樹的栽培、並在唐代形大宗商品,從唐以後到明清,普洱 成爲中國茶葉及世界茶叶的重要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