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身價的發展軌迹
雲南當地建立起大量中小型茶廠與私家作坊,舊有的紅綠茶茶廠、産地相繼改産,思茅、版納等地開始有規模、有計劃地推廣茶葉種植,生産呈現無序狀態,品質也參差不齊。
清代開始,普洱 茶成爲名貴貢茶,並先後在攸樂、易武地區組織了官方管理的督辦、采造。高檔普洱 青茶成爲宮廷享用的貴重茶品以及饋贈外賓、從屬國、邊疆朝貢的珍貴禮品。中低檔茶的茶馬貿易達到鼎盛,成爲與康藏、四川地區互市的重要商品;但由于交通運輸不便利,未能廣泛行銷于中國中、東部地區。清中期以後産銷達到一個高潮,大量私商字號先後湧現,不少商品甚至遠銷至東南亞。
民國前期延續了清代的繁榮,由于政府組織,甚至數次出現在世界商品博覽會上。中空的沱茶形制發明(由瓜茶、緊茶演化而來)。1940年前後,由于政府的倡導、努力,現代體制的公司與大型茶廠相繼成立:1938年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39年順甯實驗茶廠(鳳慶茶廠前身)成立;1940年佛海實驗茶廠(勐海茶廠前身)成立;1941年康藏茶廠(下關茶廠前身)成立,等等。但此時由于戰亂等因素,茶葉運輸及銷售渠道受阻,公私茶廠、商號受到嚴重打擊,大量倒閉關張。
1949年建國以後開始恢複生産。1956年實現公私合營,進入完全的國有計劃經濟時代。但由于管理的粗放、大躍進的人爲破壞,剛剛恢複的生産又不斷遭受重大破壞,僅能相對滿足內需,對外創彙則很困難。1966年文革後茶葉發展幾成停頓狀態。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熟茶發酵技術成熟,重新組合現有資源後省公司開始著手擴大國外市場。70年代後期經由香港茶商的中介,開始了同法國長期而穩定的普洱 茶貿易。並先後打開日本、東南亞等市場。此時對外交易的中心在香港及廣州,産品主要爲新制生、熟茶品。老茶尚未得到重視,直至80年代前期,香港的陳年茶尚屬滯銷貨品。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普洱 茶轉變爲一種文化現象,從而開始推崇老茶。台灣的中醫師、教師、氣功師、太極拳師等發現了老茶補益氣血的作用,導致陳年茶價格的第一次擡升,香港舊茶成規模地銷售至台灣,並形成一小股穩定的茶葉消費潮流。香港南天公司等一批新的業者進入這一領域,擴大了普洱 茶的生産與出口。這一領域的消費方面,香港倉老茶爲重要流通品(當時價廉)。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香港茶業、酒樓業對于香港回歸後事業發展的擔憂,導致陳年茶大量出倉,投入市場變現。同時台灣由于鄧時海《普洱 茶》一書的推波助瀾,正式在文字著述上將普洱 茶品茗提升到文化層面,導致商家將大量港茶販入台灣炒作。海外市場則將文化影響擴大到韓國等亞洲國家。此時價格第二次擡升。新茶得到更大的需求,對于做舊的迫切需求,也導致了深圳、廣州等大規模倉儲(濕倉)的發展。此時的消費,由于老茶價格的擡升,新茶收藏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高,陳年茶方面依舊是濕倉茶完全占有市場。
2000年前後,漸趨飽和的台灣市場擴展到大陸,先後在廣州、雲南形成規模,2003年後帶動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