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濮人的故事
鳳慶現在不僅是雲南大葉種茶的主産區,也生長有野生大樹茶。傳說鳳慶在清光緒末年由旗人琦麟任順甯知府時才開始種茶,其實在清以前已有了茶葉。
逸周书·商书·伊尹朝献》和《逸周书·王会解》记载,仆人曾向商朝献“短狗”,向周王朝献“丹砂”。 “仆人”就是“濮人”,为云南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居住在元江以西,元江古称“仆水”,因“仆族”而得名。汉晋时期,德宏,保山,临沧、西双版纳及文山州广南县,曲靖地区富源县,大理州祥云县的云南驿等处都有濮人居住。祥云,富源的濮人是在三国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从永昌郡(即保山等地)迁来,西晋元康末年(公元299年),在临沧地区的濮人—闽濮—又南移到耿马。隋唐时期(公元589年一907年),百濮系统的朴子蛮(即濮人)分布在景东文井街、景东,保山及今云龙以西等处,在丽江塔城西北沿澜沧江亦有其部落。元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汪申讨永昌蒲蛮(即朴子蛮),蒲蛮分支之一的布朗族南逃至镇康、顺宁一带。元史《泰定帝记》载:“泰定四年十一月(公元1327年),云南蒲蛮来附,置顺宁及宝通州(云县)庆甸县。”清时,汉族,白族不断迁入顺宁,云县等地,布朗族又逐渐南迁,现在布朗族分布于景东、凤庆、双江、临沧、耿马,云县,镇康、勐海及澜沦等处。而濮族的另一支系崩龙族,主要分布于德宏州的半山区,在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及保山等县均有崩龙族居住。(崩龙族即德昂族)
《雲南各族古代史略》說:“布朗族和崩龍族統稱樸子族,善種木棉和茶樹,今德宏,西雙版納山區還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大概就是崩龙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种植的。” (根据现有材料分析,濮人是云南种茶的祖先,雲南大葉種茶樹確系布朗族和崩龍族的先民濮人所種植。)
1、據調查,雲南有不少古老茶林,曆代傳說確系濮人所種植。如德宏蓮山大寨背後有野生茶30萬株,竹山寨有90萬株,是一百多年前崩龍族所種植的(雲南日報1955年6月3日),隴川瓦幕發現二萬株野茶,系前人崩龍族所栽種的栽培型茶樹(團結報1958年7月23日),1965年6月雲南省科協組織的保山地區經濟林木考察組在保山地區高黎貢山丫口保屯公路81公裏(海拔2344公尺)處看到一片雲南大葉種荒蕪茶園,據向導介紹對面崩龍族居住族地比此地海拔更高,也有許多象這樣的荒蕪茶園。在西雙版納傣自治州勐海縣格朗和區南糯山愛尼族的茶园,传说是前人蒲满族 (即布朗族)所种,爱尼族从墨江县搬到勐海南糯山,迄今已有五十六代,在爱尼族搬到南糯山前,已有了这些茶園,如以每代十八年到二十年計算,南糯山的茶園至少已有一千多年以上,在—幹多年以前的唐朝時期,蒲滿族已在南糯山種植了茶樹。
2、布朗族現在的分布區域爲勐海,瀾滄,景東,雙江,鎮康,臨滄,耿馬,雲縣等縣,而這些地區也就是解放前雲南大葉種茶葉的主産區。1939年時,上述數縣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