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普洱文化
只有神秘的彩雲之南,勤勞智慧的人民、特殊的氣候條件及獨特制作工藝,才可以造就出“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的優質普洱 茶。
普洱 茶主要産于我國雲南瀾滄江流域的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以當地獨有的大葉種茶爲原料,經過當地特殊工藝加工而成,因爲集散于古普洱 府一帶,而得名普洱 茶。由于古時交通不便,在悠悠萬裏的茶馬古道上,獨特的氣候條件,優質的雲南大葉茶經過自然發酵、後熟、加工制成了團、餅、磚、沱等狀,便于儲存、保質、運輸、年代越長品質越高,價格也越貴的普洱 茶。
魯迅和許廣平先生珍藏數十年、淨重140多克的清宮普洱 茶磚,拍賣時底價在20萬元-30萬元之間。
“張一元”第三屆茶文化節上,一種自20世紀30年代保存至今的普洱 茶卻叫出了天價:125克1.8萬元,一粒茶葉2000元!
普洱 茶采天地之正氣,集歲月之磨練,得自然之造化,是茶中的智者。它得益于時光的流逝,受惠于歲月的洗禮,隨意,優質的普洱 茶也被品茶人稱爲“緩慢的藝術”。
東漢末期,民間已經有“武侯遺種”(武侯是指三國時期的丞相諸葛亮)的說法,三國時茶祖的降臨——孔明興茶是普洱 茶文化的第一高峰;
明代時“士庶所用皆普茶”,少數民族“不可一日無”;
清代普洱 茶入貢朝廷,清宮賞識二百年——清宮貢茶制度、國禮普洱 茶——堪稱普洱 茶文化的第二高峰。從此,普洱 茶聲名鵲起,中外馳名,成爲華茶名品。
因曬青茶的自然發酵、後熟的時間較漫長,時間和成本也很高,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人工發酵普洱 茶的生产工艺才基本定型。时至今日,骏兴公司继承、发展了雲南普洱 茶的傳統制作工藝結合現代的科學技術,出品了更加衛生化、標准化、規範化的“駿興行”普洱 茶。
“駿興行”普洱 茶在制作工序上,把传统雲南的制茶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采用来自土地多呈红、黄壤,天然有机质及氮、磷、甲等元素含量丰富,海拔为1400—2500米的高山区雲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爲原料,經過嚴格選制加工而成。産品無汙染、無農藥殘留物。茶葉外形,緊結有光澤感,牙尾成金黃栗紅;茶沖泡後,湯色褐紅;天然普洱 茶香,口感極佳;茶底,饱满新鲜,活性柔软。精致的“駿興行”普洱 茶保證了極品普洱 茶優雅的醇香、凝重靓麗的湯色及蕩氣回味的口感。
普洱 茶可以说是雲南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积淀。只有神秘的彩云之南,勤劳智慧的人民、特殊的气候条件及独特制作工艺,才可以造就出“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的优质普洱 茶。
道家的“真與自然”就是普洱 茶的灵魂所在,天时、地利与雲南25个少数民族成就了普洱 茶豐富的內涵與文化。
千百年來,普洱 茶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睐,皆因茶質優良。《梵天廬叢錄》(柴萼,著于公元1925年)雲:“普洱 茶,性溫味香,治百病,蒸制以竹苈成團裹,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