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茶詩的茶文化意蘊|經典茶詩
摘要:中国是茶的國度,詩的海洋,孕育出茶詩這一獨特的文化載體。陸遊一生嗜茶,精于茶藝,好賦茶詩,茶詩數量爲曆代詩人之冠。其茶詩並未辄止于高雅浪漫的品茗形式,而是寄托了詩人的人生感懷和哲學思考,以獨特的藝術視角,營造出與衆不同的審美意蘊。
關鍵詞:陸遊;茶詩;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73-02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和利用茶葉的國家。茶從被中國人發現到作爲祭品、菜食、藥材、飲料最終形成茶文化經曆了很長時間。“茶文化的氛圍與詩文創作的結合,使得茶詩具備了形式與內容的雙重美感。”[1]陸遊因擔任茶官,對茶葉的了解上通宮廷,下知民間,具有權威性。滿紙珠玑的陸遊茶詩,将茶藝的細致精妙、茶道內蘊诠釋的非常透徹。
所謂烹茶盡具,茶具是影響茶湯質量和視覺效果的重要因素。宋代茶藝將茶具推向了極精之致,爲了點茶、鬥茶的需要,精心研究每一個細節,其材質、顔色都極爲講究。茶具大概分爲兩類:制茶用具和品飲用具。
宋人饮用末茶、碾茶時“即茶香四溢,因此要求將茶迅速碾碎,所以用質地堅硬的銀、鐵制作茶碾,也有金、銅、石質的茶碾。”[2]
如《秋兴》:“苍璧碾成官焙香”描写碾茶時茶香四溢的場景。磑是磨的一種,《舍雜書》:“雪落紅絲磑,香動銀毫瓯”。
煮水则分为两类:点茶用銀瓶候湯,如《建安雪》:“銀瓶銅碾春風裏”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湯瓶的材質;煎茶則把茶铛放在風爐上煎水,如《初夏雜興》中“煎茶林下置風爐”;《秋夜歌》中“茶铛飕飕候湯熟”。茶铛造型類似現代煎藥的土罐,是直口,底部有三足,爲了有多一些的容量來烹茶,茶铛的腹部略深一些。品飲用具則主要是茶盞。因“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熠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3],当時兔毫瓯非常受欢迎。
陆游的茶詩《閑中》:“活眼硯凹宜墨色,長毫瓯小聚茶香”;《村舍雜書》:“落紅絲磑,香動銀毫瓯”,表明兔毫瓯精致的造型以及保溫的功能使得分茶得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咬盞,也保障了茶口感——聚香、保溫。兔毫瓯是“釉面上有一種像兔子毫毛般的視覺肌理效果,這是在燒制黑盞的過程中釉面高溫窯變産生的”[4]茶蘊奇香借水發,選好茶具之後,選水候湯就尤爲重要了。
水的来源不同,所溶解的化学物质不一,对于茶湯影響也各異。陸遊詩中有《夜汲井水煮茶》:“汲水自煎茗”井水煮茶;《雪後煎茶》:“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竈就烹煎”雪水煎茶。作者善于用不同的水來烹茶。有人認爲,井水因不見天日,少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