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兼議弘揚普洱茶文化
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鮮茶時,須以三四斤鮮茶方能折成一斤幹茶,每年備貢者,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官名)領銀承辦”。
中國是世界茶樹原産地,茶的故鄉,而雲南省是茶樹原産地的中心地帶,適長著名的雲南大葉種茶,代表性的産品便是古今中外聞名的普洱 茶,從這個意義上講,普洱 茶是茶樹原産地的“故鄉茶”。
雲南南部的茶葉,唐宋以來銷往西藏。以後曆代皇朝常用雲南普洱 茶同土番交換馬匹,是“茶馬貿易”的茶葉。茶葉有了穩定的銷路,需求增多,便促進茶葉生産的發展,逐漸形成雲南南部曆史上著名的六大茶山(在今西雙版納境內),聲譽遠播。明末始見普洱 茶名记载.公元164 4年清朝建立,1659年顾治16年,清朝的统治势力到达雲南.雍正皇帝指派满族心腹大臣鄂尔泰出任雲南总督,1726年雍正4年,鄂尔泰在雲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统治政策(废土司、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加强行政统治),1729年雍正7年设置“普洱 府”治,1735年雍正13年在府屬的思茅鎮設立行政組織的“思茅廳”(轄區包括今之西雙版納)。于是思茅的普洱 成爲六大茶山茶葉的購銷集散中心,集市貿易相當繁榮。清朝爲控制普洱 茶的購銷權,鄂爾泰總督于雍正7年在思茅設立官辦的茶葉總店,指派“通判”官員親自掌管總茶店,推行變相的茶葉統購專賣的土政策,不許私相買賣,獨籠其利,剝削山民,同時推行歲進上用茶芽制,選取最好的普洱 茶進貢北京,以圖博得皇上歡心。
雲南普洱 茶進入清官,經過同各地貢茶比較,茶味與茶性都不同于小葉種茶,深得帝王家青睐,視爲罕見名茶。究其原因,在于深山老林原始大茶樹的大葉種茶,具有茶味特別濃厚的特殊品質,幫助消化的功力最強,並有治病、保健的作用。普洱 茶的特性。明、清時代人士早有體驗,並有多種文字記載,明末學者方以智認爲“普洱 茶蒸之成團”、“最能化物”;清人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以藥性觀點記載說,普洱 茶“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苦澀,逐痰下氣,刮腸通泄”,“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這種茶性非常適合清宮貴族們的需要。
世所鹹知,清朝滿族祖先本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獵民族,肉食爲主,進入北京成爲帝王統治者後,養尊處優,飲食珍馐無所不極,需要一種消化功力大的茶葉飲料。而普洱 茶正具這種特性,于是普洱 茶、女兒茶、普洱 茶膏,深得帝王、後妃、吃皇糧的貴族們特別賞識,宮中以飲普洱 茶爲時尚,有用于泡飲,有用于熬煮奶茶,尤其每年冬季北方氣候幹燥,例須多飲普洱 茶。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于是雲南普洱 茶在清代北京名聲大振,社會鹹聞。乾隆年間,文人曹雪芹有所聞知,便在其描寫貴族生活的《紅樓夢》一書的63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一節中寫出賈寶王喝普洱 茶、女兒茶助消化的文藝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