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與雲南茶區
陸羽 在他自鑄的煮茶風爐上刻有“聖唐滅胡明年鑄”,曆史確定安史之亂爲755—763年,此爐應爲764年所鑄,時年31歲,鑄風爐是著茶經的准備工作之一。
是茶的發祥地,曆來都是茶葉産區,爲何到了唐天寶年間,陸羽 著《茶經》的時候,雲南竟消失了?
《茶經》七之事中,收集了曆代與茶有關的人43個。有文字來源的茶事48則。涉及雲南的只有“南中茶子”、“生益州山陵道旁”兩則,而是以故事出現,可見《茶經》中沒有雲南席位。
對雲南曆史尚不十分明了的現代茶人來說,很不理解,甚至憤憤然,認爲陸羽 沒有寫雲南,是否有疏漏之嫌,有失茶聖光輝?
其實,陸羽 是正確的,他沒有錯,他不失爲一個嚴謹的學者,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者。
《茶經》撰寫的年代。《中國茶經》說,茶經著作年代爲公元758年前後,可能有誤。茶經不是假說理論,而是一部經驗總結,25歲的小青年,沒有實踐基礎不可能産生《茶經》。陸羽 在他自鑄的煮茶風爐上刻有“聖唐滅胡明年鑄”,曆史確定安史之亂爲755—763年,此爐應爲764年所鑄,時年31歲,鑄風爐是著茶經的准備工作之一。欧阳勋先生的陸羽 年譜是780年《茶經》付梓。
《茶經》誕生前的中國政治地理。周及以前,沒有國界,秦(公元前221)開始有國,雲南以紅河爲界,分爲滇東北,滇西南,滇東北入秦,滇西南稱爲滇越。
西漢(前109)漢朝授滇王嘗羌以金印,治滇國于益州,管轄滇東北,當時紅河以西稱爲哀牢。
東漢(公元37)哀牢並入益州,全雲南進入中國版圖。
三國時期,滇王雍闿孟獲反叛,諸葛亮于225年5月渡泸平叛,深入不毛,平定南中,在雲南置郡、置縣,進行對滇西南和整個雲南的實際管理。
公元572年,南朝陳國太建14年,滇西南退出雲南版圖,稱爲濮部。
隋朝雲南全境脫離中國,成立多個部族各自獨立的部族國群,滇東北爲昆明,東爨,滇中爲西爨,滇西北爲白子,滇西南爲濮部。
唐初(618),大唐收服了昆明、東西爨。而濮部反而分裂成金齒、茫、望、濮四部。
晚唐天寶9年(750年)烏蠻(今彜族)六诏(诏即王)之一的蒙舍诏即南诏,起兵反唐,攻陷姚州,旋即臣服土蕃(西藏),751—754年大敗唐兵,將大唐逐出雲南,建南诏國。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
755年安史之亂起,南诏又乘機北取嶲州(今川西南西昌),西控緬北,邊界接印度,東控黔西、南取黑齒,紅河中遊及今泰國南奔,築拓東城(今昆明市)以控制東南方,俨然成爲大唐西南的一個大國。779年,徙都陽苴咩城(今大理),從此,雲南脫離中土。爾後,南诏滅,大理國興,直到元(1271)胡必烈以革囊渡金沙江,雲南才重歸中國大一統。
按上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