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茶的簡要曆史
時方采摘,無不架梯升樹者。茶味甚佳,焙而複爆,不免黝黑。”日記中還提及過順甯府時住梅姓老人家,主人以雲南府所産名茶——太華茶招待。
商周時期濮人種茶
東晉·常璩(公元347年或稍後)的《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纣,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其地東至魚複,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苎,魚鹽鋼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上述記載表明 商周時期巴蜀之茶已作貢品。據吳覺農《茶經述評》稱:當時所指巴蜀包括今四川省及雲南、貴州兩省部分地區,故貢品中有雲南茶。又據《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領南方八個小國討伐纣王。八國即庸、蜀、羌、髳,微、籙、彭、濮八個部族國。其中髳族濮族均祖居雲南,髳族分布在今牟定縣,濮族分布面廣,周秦時期稱爲百濮,其後裔分支很多,曆代稱呼爲樸子。樸子蠻、布朗、蒲蠻、古刈、哈瓦、德昂、崩龍等。流傳至今,雲南茶區還有布朗、哈瓦、德昂等少數民族。據許慎《說文解宇》說,這些稱呼都是由“濮”“蠻”二字的音源而來,只是譯音取字不同而已。又據史料記載,濮人曾向商王朝獻短(或曰矩)狗;清·顧炎武《日知錄》也說,明 清時期規定雲南順甯府的蒲蠻以矮犬爲貢品;《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諸葛亮定甫中後將永昌郡濮民數千部落移至雲南郡和建甯郡囤田。由上可知濮人祖居雲南的曆史長久,分布面也廣,當地有適宜種茶條件,故有濮人爲雲南種茶始祖之說。這與上述商周時期雲南以茶爲貢品是吻合的。
兩漢時期茶産益州
三國時魏·吳普《本草、菜部》記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淩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幹。”上述記載中的“荼”即古茶字,“益州”系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嘗羌臣服于漢,武帝賜以金質“滇王之印”,建立滇國,封嘗羌爲滇王,以滇池爲中心。設益州郡,郡治在滇池縣(今晉甯縣的晉城)領27縣,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 、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轄區。東漢明 帝時在滇西設永昌郡之前,先設西部都尉,仍歸益州節制。漢獻帝建安19年(公元214年)設庲降都尉于今之曲靖,統轄益州、朱提(今昭通一帶)、興古(今文山,紅河州部分地區)、永昌(今保山和臨滄地區)、雲南(今大理和楚雄部分地區及雲南東南部及貴州南部)、越(今四川西昌和雲南麗江及楚雄部分地區)七個郡。可見兩漢時滇治均屬益州管轄。故吳普《本草、菜部》所稱益州主要是指現今雲南所屬之地。
三國時期南中茶子
《華陽國志·南中志》中有“平夷縣,郡治有珧津、安樂水,山出茶、蜜”的記載。據吳覺農《茶經述評》載:“平夷縣約當今雲南富源縣地。”平夷縣距當時南中的中心味縣(今曲靖)140裏。
唐·陸羽《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