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七子餅的來曆
普洱 茶七圓一筒原是清政府爲了規範計量--規範生産和運輸所制定的一個標准--只有在清代前期和中期--以及解放後的計劃經濟時代才具有規範作用。一旦進入自由化市場。除了品牌價值--它所代表的質量和重量的意義也就模糊了。不同産地、廠家所産七子餅 也會相應的在茶的口味等方面有所差異。
其實七子的規制是起自清代--《大清會典事例》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提准--雲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爲一筒--重四十九兩--合今3.6市斤----征稅銀一分--每百斤爲一引--應以茶三十二筒爲一引--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于十三年爲始--頒給茶引三千。"這裏--清政府規定了雲南藏銷茶爲七子茶--但當時還沒有這個提法。
清末--由于茶葉的形制變多--如寶森茶莊出現了小五子圓茶--爲了區別--人們將每七個爲一筒的圓茶包裝形式稱爲"七子圓茶"--但它並不是商品或商標名稱。民國初期--面對茶餅重量的混亂--竟爭的壓力--一些地區成立茶葉商會--試圖統一。如思茅茶葉商會在民國十年左右商定--每圓茶底料不得超過6兩--但財大氣粗又有政界北景的"雷永豐"號卻生産每圓6兩五錢每筒8圓的"八子圓"茶--不公平的竟爭下--市場份額一時大增。
解放後--茶葉國營--雲南茶葉公司所屬各茶廠用中茶公司的商標生産"中茶牌"圓茶。其商標使用年限爲1952年3月1日至1972年2月28日止。因此1970年代初--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號召力、更利于宣傳和推廣的名稱--他們改"圓"爲"餅"--形成了這個吉祥的名稱"七子餅 茶"。從此--中茶牌淡出--圓茶的稱謂也退出舞台--成就了七子的緊壓茶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