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茶制作工藝|普洱茶制作
沱茶制法
沱茶是碗形蒸壓蒸,分爲二大類,一類是用普洱茶的毛茶,稱普洱沱茶,屬黑茶類。另一類是曬青的綠毛茶,有下關沱茶、山城沱茶等,屬綠茶類。
沱茶始于時代,是團茶演變而來,原産于雲南省下關市,由雲南西部茶區的鳳慶、臨滄、雙江、永德、勐海、普洱、思茅、景洪、保山等縣所産的曬青(又名滇青),集中下關加工而成。在傳統習慣上稱爲“關茶”,雲南西部地區對圓團形的物品都稱爲“沱”,故名沱茶。曆史上下關沱茶暢銷我國各地和東南亞各國,深受人們喜愛;我國西南地區和長江中上遊一帶,人們一直有飲沱茶的習慣。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关沱茶供不應求,四川重慶等地也開始生産沱茶,沱茶主要來自雲南省的滇青和四川省的川青和川烘,基本上保留了下關沱茶的品質風格。
一、品质规格
GB规定:沱茶爲碗臼形,口徑8.3cm,高4.3cm,單個重有0.05、0.1、0.25kg三種,外形松緊適度,下茶色澤暗褐油潤,香味醇厚,汽色橙明亮,葉底嫩勻多毫;重慶茶廠生産的沱茶,應用部分滇青,並拼入四川省各地載培的雲南大葉種所制的烘青和炒青,較好地保存了下關沱茶的品質風格。
GB:茶中含梗3%,灰分7%,雜質不超過0.2%,水浸出物37%。
二、蒸压技术
1、原料處理:
沱茶特殊的色、香、味與原料密切相關,沱茶品質風格,不僅與毛茶品種、産地、制法密切相關,相互間的搭配更是提高品質的關鍵之一。
下关沱茶都是用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壓制的,重慶沱茶:根據外形,內質確定比例,做到“四個結合”:即春夏秋茶結合;高山丘陵、低地茶相結合;大葉種與中、小葉種相結合;烘青、炒青與曬青相結合。
毛茶進廠後,經過驗收複評,定級歸堆,進行毛茶加工,程序與一般綠茶相同(篩分、風選、揀剔等),只是毛茶規格較肥大。緊門篩爲5-6孔(配置一定規格的篩網進行複抖,又稱規格篩)。割腳篩爲24孔,篩分的三、四口茶,經7孔和5孔抖篩。抖底拼作蓋茶,抖面和其它各口拼爲底茶,除去碎片、末、梗子及茶灰,然後複火,使水分保持在12%左右。
2、称茶與蒸茶
各种沱茶不同重量的規格有三種(50g、100g、250g),按下式計算出每次的稱量:
称茶重量= 成品标准重量×成品标准干度
原料实际干度(1-加工损耗率)
例如:成品標准重量爲250g,標准幹度爲91%,半成品幹度爲88%,加工損耗率爲1%,則稱茶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