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75021普洱散茶香港茶葉界的美談(一)
春天來了,中國沈浸在粉碎“四人幫”的歡愉中,幾十年連續不斷的政治熱情還在慣性中繼續,人們在認真清理失敗者陣營中的殘渣余孽,暫時忘記了經濟指標和火車時刻表。雲南卻一如既往,從未中斷向西藏調撥茶葉的任務。1979年5月,景谷茶廠生産的901批和905批邊銷緊茶,先後裝入封閉車廂,由昆明發往青海湟源車站中轉西藏。火車離開昆明後,不知什麽原因,兩節車廂先後失蹤了。青藏鐵路于1970年由西甯前進到湟源後,雲南調藏茶葉不再經蘭新鐵路柳園站而改由蘭州轉青藏鐵路的湟源站交貨。同年7月1日,成都至昆明鐵路建成,從此調藏茶葉即可在昆交運,經成昆、寶成等鐵路線直達湟源站交貨。走成昆線,比原經貴陽、重慶繞道至成都縮短了500余公裏。這批貨走的成昆線還是貴昆線,鐵路方面沒有人說得清楚。有消息稱,這段時間成昆線雲南段塌方中斷。整個夏天,電報和信函在西藏駐成都采購站和雲南“省茶司”之間來回飛舞,可失蹤的車皮始終沒有找到。入秋,青藏高原的草開始變色了,那兩節不知在那個車站滯留了幾個月的車皮又先後出現在湟源車站。進藏物資轉運站倉管人員點清數量後按程序抽樣檢查。茶葉發黴了,黃色的黴斑,有的連片,有的狀如散沙,斑斑點點,令人害怕又令人心痛。西藏方面堅決要求退貨。
曆史上由雲南産區運往川康、西藏等銷區的茶葉,全靠牲畜馱運,運距長,在途時間久,加上使用的包裝是竹簍、筍葉、竹絲、棕(麻)繩等簡易物料,牢固性差,運輸過程中多有破損,茶葉也易受潮黴變。爲避免損失,雲南將不帶把心髒形緊茶加上一個小柄,成爲一個完整的心髒形,包裝時七個緊茶首尾相連,用糯筍葉卷成一個長筒(淨重5斤),再用篾絲捆紮牢固後,兩個緊茶之間形成一定空隙,有利于通風透氣,減少茶葉受潮黴變的可能性。由于交通事業發展迅速,原來的牲畜馱運逐步爲現代運輸工具所替代。1967年,茶廠在技術革新中提高工效,減輕工人勞動強度,將心髒形緊茶改爲長方磚形,每塊淨重250克,五塊一包,白紙包裹,麻繩捆紮,24包一簍,淨重30公斤。磚形緊茶體積小,既便于裝卸車和堆碼,也適于用機械加工壓制,但透氣性比心髒形緊茶差得多。景谷茶廠發出的貨,正是改形後由圓變方編號爲901批和905批的青磚緊茶,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生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