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75021普洱散茶香港茶葉界的美談(六)
再上湟源
譚自立和李永友二人先來到成都。按宋副經理的意見,這次去,一定說服西藏駐成都采購站的同志一同去。采購站領導陳得福最終同意後來成爲采購品站經理的業務主管熊良樞同去湟源。他們在湟源整整呆了一個星期。三人對901批扡樣17件,幾乎接近商檢規定,全部打開後按黴類分別統計,黃黴和沒有黴的占64%。905批開檢384包,扡樣16件,其中黑黴31包,綠黴4包,雜黴21包,黃黑黴混雜的12包,黃黴240包,黃黴和沒有黴的占80.2%。經同轉運站的同志座談商量,大家一致認爲該批茶不進藏爲好,理由有三:緊茶不要求有黃花黴;從政治形勢上看對當前和長遠利益不利;降價銷售也不行,沒有人去做工作。轉運站的同志還反映,四川糠磚用竹蔑裹紮,包裝改進得好,適于長途運輸,而雲南1967年改制磚片緊茶後,內包裝沒有問題,外包裝以竹片花籃內襯筍葉,牢固性差,搬運幾次就壞了,不適于人力畜力長途運輸,不受藏民歡迎。看過樣品,西北各省有不同反應。青海、陝西表示不能銷。甘肅銷茯、花磚,稱黃花黴“金花”,認爲緊茶有黃黴可以銷,但市場已經呈飽和狀態了,要求將緊茶打爛,改變形狀重新訂價賣,還要求雲南提供1至2千擔中下擋綠茶!,以彌補緊茶銷售損失。譚、李表示,價格可適當降低,如甘肅全部接受價格可降30%,但最終沒有說死。甯夏主要銷茯磚,不要緊茶,反過來要求雲南支援幾擔“春蕊”曬青綠茶。
按照昆明的指示,譚、李二人攜樣來北京向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彙報情況。晚上二人特意去看望時年已經83歲高齡的吳覺農老先生。吳老仔細看了樣品,對譚自立說,“小譚啊,你是學茶葉的,茶做成這個樣子,不應該啊”。“前年我到昆明,反複講了質量的重要性,還是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這兩批茶葉經過茶廠審檢和公司審檢兩道關口,怎麽還會出問題?”吳先生歎了一口氣接著說,“1951年我任中茶公司總經理時,一批茯磚茶發到青海,結果黴變了。西北區公司派員攜帶茶樣來京化驗,雖然認定黃黴可以飲用,但建國初人們謹小慎微,畢竟是入口的東西,誰敢負這個責,最後還是一把火燒了,造成社會損失。”
吳老查閱了資料,1951年11月27日中茶總公司召開專門會議,貿易部監察局和對外貿易司的領導參加,檢查青海市場茯磚茶黴變事故原因。當時落實的情況是,在茯磚“發花”上,溫度、濕度難以控制,溫度過低産生“綠黴”,過高則出現“黑黴”,都屬黴變産品(以發黃花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