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75021普洱散茶香港茶葉界的美談(九)
秋交會前,青海湟源的貨還沒有發回來,秋交會不可能帶樣去征求客商意見。那年貨源偏少,又增加了兩家新客戶,香港東榮茶葉貿易有限公司的合同數比上年少了許多,意見頗大。同香港總代理德信行(中資機構)茶葉部林聖光先生商量後,將景谷緊茶的情況告訴了東榮郭宏隆先生。郭先生仔細詢問了黴變顔色,程度和數量,說好春節前後親自到昆明商定。計劃經濟時期,香港茶商統由德信行通過商會組織同來同去,一般不會單獨行動。爲避非議,郭宏隆先生先飛成都旅遊,順道轉飛昆明。科裏安排黃又新和鄒家駒負責接待和進行商務洽談。遊完西山和大觀樓回來,我們帶郭先生到昆明茶廠抽樣看貨。
香港民衆不是從書本,不是從理論概念來認識普洱 茶,而是從生活,從長期的茶葉飲用實踐中來認識普洱 茶。在他們的概念裏,雲南曬青茶葉正常發黴同其他有益發酵食品一樣,是一個生活實踐已經肯定的合理過程。他們累年沖泡和喝掉的不知數量爲多少的普洱 茶水,已經把貶義的“發黴”清洗爲褒義的“陳化”或“發酵”。看過樣品,郭先生說黃黴茶可以要,他全部要。數量100多噸的合同簽訂了,茶磚解碎後再發酵,黴上加黴,茶號定爲散茶75021。
百來噸緊茶蒸軟揉散,工作量大。茶廠原准備安排分兩班生産(25人)每天加工30擔,預計2個月完成,加上發酵時間兩個月左右,爭取9月底按合同交貨。大鍋飯時期,人們工作熱情不高,出工不出力,一天搞不了幾擔。茶廠鍋爐又壞了,只得另外打個竈,用大鍋蒸。爲趕合同,公司同意茶廠組織工人晚飯後加班,實行定額制,每人每晚任務一擔,支付工資外加工費3.50元。工人揉完一擔,各自堆個小堆待驗收。車間組長秦瑞瑤負責驗收,發現堆裏普遍有鴿蛋大的疙瘩,可工人手都麻木了。返工不可能,重怒難犯,秦瑞瑤得罪不起這麽多人。擔心發酵不勻,加上剔除其他黴變茶後原料不足5百來擔,經公司同意拼加20%的9級茶參與渥堆發酵。
一百來噸75021普洱 散茶,在周遊中國西部地區、經曆三年多是是非非和繼續發酵修煉升華後,終于來到認識和歡迎它的地方,終于找到了它的最佳歸屬。這批茶,湯色透亮,滋味醇和,不苦不澀,是雲南曆年普洱 茶出口品質最好的一批,到港後立刻被搶購一空,成爲香港茶葉界的美談。原本被詛咒被排斥的黴菌,表明了它們是我們的朋友而非敵人。當朋友伸出有善和有益的雙手時,我們爲什麽不緊緊握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