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曆史價值
有解酒、清食、去油解膩,化痰、降血脂、健齒、減肥、抗癌保健功效,在國外被稱爲“美容茶”、“窈窕茶”、“益壽茶”,筆者1998年秋到美國洛杉矶開會和在舊金山。紐約等地考察時見到茶葉市場上,也銷售著‘普洱 茶”。
思茅地區是茶葉之鄉,茶樹類型齊全,有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古茶林活化石,還有景各盆地發現的距今3540萬年前的茶樹祖先??“景谷寬葉木蘭化石”(新種),以及在景谷、景東、瀾滄發現的晚第三紀中新世,較寬葉木蘭晚些的“中華木蘭”,此報道載于《農業考古》1997年第2期何昌祥先生的論文《從木蘭化石論茶樹起源和原産地》。過渡型古茶樹于1991年在瀾滄邦威發現後,經1992-1993年考察論證,並經國際研討會肯定,瀾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唯一古老的過渡型大茶樹,它反映了茶樹發源與早期馴化利用同源這一特征,邦崴古茶樹樹高11.8米,根于徑1.14米,樹齡已千年。《中國科學報》、《中國茶葉》、《中國文物報》、《人民日報》、《農業考古》、台灣《壺中天地》、香港《文彙報》、泰國《新中原報》、菲律賓《世界日報》、日本《茶道雜志》、印度《阿薩姆評論》、美國《納西通訊》等報刊均先後對瀾滄邦崴古茶樹作過報道,影響之廣,可見一斑。
生長在哀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鎮阮千家寨野生古茶樹,1996年11月經國家、省、地的10人專家組考察論證,1號古茶樹,樹高25.6米,莖部幹徑1.2米,樹齡2700年;2號古茶樹,樹高19.5米,莖部幹徑1.02米,樹齡2500年,是到目前爲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樹。專家組認爲,它對論證茶樹原産地,對茶樹遺傳多樣性、群落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等方面的研究和種植資源的利用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科學論證結果.曾在《雲南茶葉》、《雲南經濟日報》、《農業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台灣《紫玉金砂》雜志上先後宣傳報道過,引起了國內外茶學界的重視。2001年4月在第三屆中國普洱 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鎮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樹榮獲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匾牌和證書。4月10日,全體與會代表在哀牢山千家寨古茶樹旁,立了“世界茶王舉世無雙”碑,具有重要曆史價值。
瀾滄景邁栽培型萬畝古茶林,是迄今爲止國內面積大、曆史長(千年)。保存比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在1997年2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普洱 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與會者通過對景邁萬畝古茶林的考察,進一步證實了布朗族先民??古代淄人,是思普區最早種植茶樹的主要民族,布朗族語言把茶稱爲“臘”,爲後來的傣族、基諾族所借用。瀾滄景邁栽培型萬畝古茶林,被外國學者稱爲“天然茶葉博物館”,它對研究中國茶業發展史、古代茶樹農藝、茶葉與民族的關系,古代茶葉規模種植經營、古代茶葉貿易等都有很高的曆史和科學研究價值。由于思茅地區普洱 茶發展的系列完整,有茶祖化石,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古茶林更是名揚四海,故普洱 茶在中國是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