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茶的發展曆史痕迹
也因此徹底一蹶不振,成爲了市場的陪襯。
落後帶來的財富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當勐海茶處在風雨飄零的最低谷,勐海茶廠經營難以爲繼的時候,2000年左右,港台商人大舉入滇,深入勐海、易武等茶區挖掘普洱 茶的原生態價值。原本管理不善的茶園被這些茶商視爲至寶,以爲這些茶樹沒有施放農藥、化肥,而且在大森林裏與其他樹木共生長,深得山野之氣,堪稱生態茶葉中的極品。他們把這些管理疏忽的茶園稱爲古樹茶園、野放茶園、荒山茶園,以區別于人工密植、嚴格管理的台地茶園,把其中栽種了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茶樹,稱爲大樹茶、古樹茶,以區別樹齡很小的台地茶樹。對于普洱 茶的采摘標准不嚴,他們認爲普洱 茶不像綠茶以細嫩見長,芽葉相對粗老些,正好體現普洱 茶醇厚的特征。至于普洱 茶的工藝采用低溫的殺青與日曬制程,所表現出來的香氣不高揚、苦澀味重等特點,被他們化腐朽爲神奇的說成普洱 茶是一種內斂的茶,是一種能夠越陳越香的茶。正是因爲香氣不揚,這才體現了普洱 茶內斂、厚重的本色;正是因爲普洱 茶苦澀味重,才保留了茶葉的本來面目和活性,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好喝,從而成爲一種具有生命力的茶,跟著茶客們一起慢慢變老。
經過港台商人對普洱 茶的重新定義,使得普洱 茶正式脫離了綠茶(生茶)與黑茶(熟茶),而變成了中國最特立獨行的一種茶類,按照以前綠茶的標准,普洱 茶所表現的所有缺點,都被奇妙地置換成普洱 茶獨具特色的優點。這無疑就是茶葉的一場革命,宣告了中國茶葉除了精加工以外,還有原生態的另一條路徑。更讓人震撼的是,原生態路徑所創造的價值遠非精加工路線之能比擬,這就像市場上洋雞的賣價不能跟土雞相比一樣。普洱 茶就是這樣的一種茶葉界的土雞,靠土法放養,而不是靠台地茶的形式密集圈養,制作加工簡單,盡量保持茶葉的本來面目,不做破壞茶葉內質的深加工。
落後也是一種財富,也就是所謂的後發優勢。勐海茶是不幸的,在中國茶葉高産、精制的大潮中被日益邊緣化,一種具有深厚原生態底蘊的茶葉被視爲土得掉渣,除了價格低以外一無是處。勐海茶也是幸運的,就是因爲勐海茶的落伍不能很好地與時代接軌,才給世人保留這樣一塊未經太多現代文明洗禮的古老茶山,而這塊茶山將在市場消費觀念大變遷時代釋放出驚人的力量。
大地像陶輪一樣旋轉,一切我們曾經習以爲常的價值都被重估。布朗山,在價值重估中迅速脫貧致富,以老班章爲代表的布朗山茶不斷創造毛茶價格的新高,成爲了古樹茶的標杆。而老班章的村民也通過種茶、賣茶,住上了樓房,開起了小汽車,過上了連城裏人都十分豔羨的幸福生活。這就是我們的時代,一個不斷變遷與創造奇迹的時代,在價值重估中資源的力量噴薄而出,重塑著勐海茶的現在與未來,以及雲南其他茶山的現在與未來。
來源:西雙版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