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普洱茶複興時遭遇硬傷的情景
持——著書立說、建博物館,在短期內收獲巨大的經濟利益。”
“普洱 茶的熱銷只停留在經銷商之間的投機倒賣,沒有形成真正的消費熱。”曆任雲南省副省長、雲南省人大副主任,現爲雲南省茶葉協會會長的黃炳生說,“普洱 茶不斷漲價,既不是供求關系的真實體現,也不盡是其價值的真實體現,大有人爲過分炒作形成的價格虛高。”
他表示,在普洱 茶宣傳上,過分地誇大普洱 茶的藥用功效,過度地宣傳普洱 茶的“收藏價值”、“投資價值”,使普洱 茶失去了正確的“位”,虛高的價格最終難以爲繼,造成了目前普洱 茶市場的“冷遇”。“縱觀這3年的市場風雲,普洱 茶市場出現的這種暫時低迷的情況,不是因爲普洱 茶本身存在什麽問題,而是在普洱 茶的生産和市場運作上出現了不夠理性的情況。”
新概念誕生使市場失利
2009年6月,強烈陽光下的勐海縣“八公裏”茶葉加工區內顯得非常冷清,幾頭小毛驢悠閑地走在混凝土大道上吃草。這個當地政府竭力打造的工業區,卻因爲普洱 茶産業的蕭條而沒有建成就衰落了。
“現在大部分工廠都已經停建、停産,因爲不敢再收新茶葉了。”加工區內的一名工人說,“我們更多是在幫廣東人搞來料加工,生餅每公斤5元,需要發酵 的每公斤6元。”
勐海茶廠一名負責發酵 工藝的工人說:“以前我們只會把經過發酵 的熟茶賣給消費者飲用,而不會賣生茶;願意買生茶的人一般都是用于收藏、發酵 ,而不是直接飲用;這兩年市場上許多人開始直接飲用又苦又澀的生茶,也讓我覺得奇怪情況怎麽突然就變了。”
2003年3月,由雲南省茶葉協會等單位制定了雲南省普洱 茶地方標准:普洱 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經過濕倉或幹倉後發酵 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定義包括了人工發酵 (熟普)和自然發酵 (生普)的普洱 茶,這個將普洱 茶核心概念確定爲“後發酵 ”的地方標准隨後由雲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
2004年4月,農業部頒布的農業行業標准也將普洱 茶定義爲“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俗稱‘滇青’)經熟成再加工和壓制成型”,其中“熟成”即指“人工貯存10年以上或經人工渥堆發酵 ”,這一規定甚至比雲南03標准更爲嚴格。
“普洱 茶的香氣特點就是陳香顯著,陳香味是普洱 茶在後發酵 過程中,以茶多酚爲主的多種化學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些新的物質所産生的綜合香氣,有的似桂圓香,有的似槟榔香。”程達說,“‘後發酵 ’(包括自然發酵 和人工發酵 )是普洱 茶區別于其他茶——綠茶(不發酵 )、紅茶(全發酵 )、烏龍茶(半發酵 )的特征,其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原來30%以上的茶多酚含量將會降到15%以下,最低的爲5%。”
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