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普洱茶國標蝶變
該文是一篇舊文,希望茶友和茶商能通過此文了解到普洱 茶的更多曆史文化。
雲南普洱 茶産業的規範,並非只是一個地理保護標准的問題,盡快的在工藝和質量方面努力,才是正道。
自2008年12月1日起,《地理標志産品普洱 茶》國家標准(下稱“國標”)正式實施。按照這個標准,只有以地理標志保護範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爲原料,並在地理標志保護範圍內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成的茶産品才能叫做普洱 茶。
此國標出台後,很多除雲南之外諸如廣東、湖南等地的普洱 茶企業大受影響,甚至直面生存危機。
普洱 茶國標,此項國標是經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准委批准,由雲南省政府新聞辦、雲南省農業廳、雲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對外發布的。
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規定,此次普洱 茶地理標志産品保護範圍是:普洱 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臨滄市、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楚雄彜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玉溪市和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等11個州、市所屬的639個鄉鎮。今後,除上述地區範圍外,任何企業生産的茶類産品都將不能再叫普洱 茶。
該標准主要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非上述地理標志保護範圍內地區生産的茶不能叫普洱 茶;二是雲南茶企業到上述地理標志保護範圍外購買茶葉做成的茶也不能叫普洱 茶。
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08年9月,雲南省共有852家茶葉生産加工企業獲得了食品生産許可證,只有這些企業可以生産普洱 茶,而其中質量優良的普洱 茶才能貼上地理標志産品普洱 茶標志。
“該國標的核心內容其實只有一條:就是在標准中例舉的城鄉之內的曬青毛茶的制成品,方可稱爲雲南普洱 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位網名爲“普洱 茶博士”的普洱 茶銷售商如此概括此次國標的內容。
“普洱 茶博士”表示,衆所周知,世界茶樹的原産地是中國的雲南,茶種、茶樹、制茶工藝和其他茶葉周邊的事物,全國各地是千差萬別、各有千秋的。普洱 茶獨特的地方並非只是茶樹和茶料,這樣一個僅僅只是明確毛茶原料的産地標准,實際上保護的僅僅只是大茶商的利益,而真正的雲南普洱 茶並不是工業化的量産産品。
“在我個人看來,這個規定最致命的一點在于根本不可能壓制普洱 茶造假的行爲,非常的不嚴謹。”“普洱 茶博士”告訴記者,這些國標字號的規定恐怕很難執行到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壓根沒什麽約束力和意義,此類標准的制定和規劃,普洱 茶行業內沒有多少人會遵守。
這一“國標”的實施,將對普洱 茶名稱的使用按照地域範圍限定出嚴格的定義。但是據了解,除雲南省以外,廣東、湖南、貴州等省市也有相當數量的普洱 茶生産企業,即使在雲南本省內,鑒于前幾年普洱 茶産業的瘋狂擴張,在國標限定地區之外,也有很多普洱 茶生産商。此次“國標&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