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攸樂茶山
清代的攸樂茶山!攸樂茶山位于景洪市基諾山鄉境內,隔補遠江(小黑江)與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孔明山相望。
攸樂茶山是基諾族的聚居地,基諾族過去稱攸樂人,1000多年前,攸樂人便開始在補遠江(小黑江)兩岸種茶。到明朝中期,攸樂茶山至少已有茶園4000畝以上,至今在龍帕村、巴來村留下的2000多畝古茶樹,其樹圍大多超過100厘米。明朝末年已有漢商進入攸樂山販茶。攸樂茶山離瀾滄江很近,瀾滄江對岸是車裏宣慰司,沿江而下便是東南亞各國。清朝時期,清政府爲了鞏固邊疆,爲了掌控車裏地區,同時也爲了茶葉,曾計劃將攸樂山的茨通建鎮。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成立時,清政府在茨通建攸樂城,設同知一員,右營遊擊武官1名,駐兵500,設鹽課司。同時規定,江外(瀾滄江以西)的車裏宣慰司要歲納銀糧于攸樂同知,清政府賦予攸樂同知的權力很大。
攸樂同知当时管辖的地域相当宽广。据清《云南通志》记载,攸乐同知管辖地域“东至南掌国(老挝)界755里,西至孟连界600里,南至车里(景洪)界95里,北至思茅界442里”,已接近于今天一个州市级别。由此可见,清政府对攸乐山曾有过深度开发和建制的设想。
然而,攸樂同知的設立受到了傣族上層人士的抵制和反對,攸樂山一帶連年發生起義,加之瘴疠流行,使官兵、大員們無法駐紮下去,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才不得不將攸樂同知移至思茅。
攸樂同知的撤销使清政府改变了对西双版纳改土归流的部分计划,也使六大茶山在清代始终未能成为一个单独的县级行政建制。攸樂同知撤销后,攸樂山的贡茶由倚邦土千總監管。
清代200多年間,攸樂山沒有茶莊,攸樂人不做七子餅 茶,但攸樂人會做竹筒茶和茶膏。攸樂人做的茶膏顔色烏潤,內服可治霍亂、嗝食、傷風、咳嗽,外用可消腫化膿。
清代攸樂山的茶園多達萬畝以上,攸樂山20多個村寨都産茶,攸樂山的茶一部分被思茅、普洱的商人買去,一部分被倚邦、易武的茶商買去做七子餅 。攸樂山的茶至遲在道光年間已銷到印度和歐洲,英國人克拉克1886年著《貴州省和雲南省》一書中已寫到,東印度公司在大吉嶺和加爾各答均有中國茶葉代辦處管理倚邦和攸樂産的茶。
攸樂山社会发展缓慢,攸乐人进入民国时期仍在刀耕火种,山地里种点包谷之类的农作物,农耕技术落后,狩猎和卖茶還是主要的經濟來源,攸樂人總體生活水平較低。後又因抗日戰爭爆發,六大茶山茶業衰退,以茶爲主要經濟收入的攸樂人生活更加窮困。
1941年兵役和苛稅已經讓貧困的攸樂人難以承受,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日趨激化,已到了一觸即發的時候,而正在此時,易武的茶商楊安元在攸樂山收茶時又因不尊重攸樂人的習俗,引起攸樂人的憤怒,雙方發生沖突後事態擴大。1941年12月,攸樂人舉行抗暴起義,戰事一直打到小黑江對面的曼林、牛滾塘、秧林、江西灣、倚邦等地。國民黨動用軍隊也無法控制局面,後來還是雲南省府主席龍雲出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