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貢茶的由來!
普洱 貢茶的由来!清朝皇家饮用的貢茶沿用明制,規定“歲進茶芽。順治初,系戶部聯掌,順治七年,改屬禮部(公元1650年),禮部照會産茶各省布政司,每年谷雨,十日起解,交限日期到部,延缓者参处”。貢茶是封建統治者奴役和掠奪地方精茶以满足其物欲的一项经济政策,清代沿用的明代貢茶法,是在清代茶叶经济发展,貢茶地域有所扩大,貢额有所减轻的基础上沿用其制度的。貢茶,從某種角度上看是茶税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定额的实物税。清代貢茶从地域、数量、品类的采解、使用等环节都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不仅与明代之法迥异,而且亦可谓空前完备。但是,作为一种赤裸裸掠夺地方特产的上貢政策,也是束缚和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制度。《滇云历年志》中所记载的“小民民生之计,只有此茶。不以为资,又以为累,何况文官责之以貢茶,武官挟之以生息。则掘其根,赭其山,是事出于莫可如何也。”就是对貢茶之法的弊端丛生,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的真实写照。从今天的角度认识,貢茶弊端,其一是额外增貢。岁貢虽有定额,而官征则绝不以此为限,而是贪得无厌,成倍加征。以致如有拖欠,官府追逼,民不聊生;其二是层层貢献,百端苟求,每至采茶時節,地方官府便“嚴加督責”,追逼苛派,無有底止,使茶農備受摧殘;其三是地方官吏營私計,阻礙了茶业生产的发展;其四是貢茶制把本可作为商品生产和贩销的大量优质产品超越商业程序,以貢献方式真接向地方征索,从而大大缩小了商业贸易的范围。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阮福在《普洱 茶記》中所說:“普洱 茶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貢,貢后方许民间贩卖”。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貢茶制虽有弊端,但列为貢茶類即是精品,普洱 茶在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列入貢茶案冊,清宮品茶重普洱 的風尚得以傳揚,故有“普(洱)茶名重天下”之說法,“普洱 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師尤重之”的曆史記載,從而打造了普洱 茶的曆史地位,造就了普洱 茶成爲聞名中外的世界名茶。
普洱 茶为何被列为貢茶,历久而不衰?貢茶數量每年都有增加,一直深得清王朝帝王將相青睐,其主要原因就是清王朝滿族祖先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日常飲食以肉食爲主,進入北平(北京)成爲帝王貴族後,養尊處優,飲食都是山珍海味,需要一種消化功能強的茶葉飲料,而普洱 茶正好有這種特性。普洱 茶的特性,在明、清時代士早有體驗,並有多種文字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學者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裏說得很清楚,“普洱 茶,大者一團五斤,如人頭式。名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间不易得也。貢伪作者,名川茶,乃川西與滇南交界處人士所造,其餅不堅,色亦黃,不如普洱 茶清香獨絕也。普洱 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能尤大也。”《思茅廳采采訪》中有載:“普洱 茶幫助消化,驅散寒冷,有解毒作用,”普洱 所具有的這些特性,正好迎合了清王朝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