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生節度銀生府與銀生古城
銀生節度又稱開南節度①,是唐代南诏國的七節度之一。銀生府又是銀生節度的下設機構。銀生古城,唐代南诏築,位于今雲南景東錦屏鎮,銀生節度、銀生府曾設于此,是南诏國的南方重鎮,又是當時南诏對“婆羅門、波斯、閣婆、勃泥、昆侖等處貿易之所”②。
一、銀生節度銀生府的設置背景
了解銀生節度銀生府的設置首先得了解六诏和六诏的統一。“六诏”是唐初以洱海(今雲南大理)爲中心的6個互不統屬的少數民族部落的總稱。唐初貞觀年間(627年一石49年),洱海地區先後形成了“六诏”。“蠻謂王爲诏”,诏,即王、大首領、大酋長之意。六诏中,蒙禽诏,居蒙舍诏北,在今漾溟縣和巍山縣北;越析诏,又稱麽些诏(磨些族部落),居今賓川縣;浪彎诏,居彌茨,今洱源縣;遺敗诏,居遺川城,今鄧川縣;施浪诏,居牟直和城,今洱源縣;蒙舍诏,部民居蒙舍川(陽瓜江),诏主居蒙舍城,今巍山縣城,因在諸诏南,故稱南诏。
六诏的勢力大致相等,不相臣服,其中蒙禽,越析二诏的地盤最寬,兵馬最強,蒙舍诏次之。到唐開元(713年一741年)末年,蒙舍诏主皮羅閣在唐玄宗皇帝的支持下,先後滅了其它5诏。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成立了以洱海地區爲中心的南诏國,築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爲都會。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皇帝封皮羅閣爲越國公雲南王,賜名“歸義”,受姚州都督府節制。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遷都太和城。這時期南诏的轄境:“東距篡,東南屬交址,西摩伽陀,西北與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驟,北抵益州,東北際黔巫”③。包括今雲南全境、四川南部、貴州西部、緬甸北部、老撾及越南北部。
其次是,南诏統一後,南诏與吐蕃、唐朝的關系及南诏的擴張政策。唐王朝扶持南诏,本想用南诏去牽制吐蕃,但南诏統一以後,又想擴大自己的地盤,建立一個“大白蠻國”。唐王朝爲了牽制吐蕃要南诏多出兵去攻打吐蕃,使南诏與唐及吐蕃間關系緊張,再加上唐王朝的將領沒有采用正確方法去處理與南诏的關系,促使南诏與唐的予盾首先表面化,終于發出了曆時數年的“天寶戰爭”④。天寶九年(750年),南诏國王皮羅鳳以“重科白直,倍稅軍糧,征求無度”爲由殺了雲南太守張虔陀,占據姚州都督府所轄的32“夷州”,拉開了“天寶戰爭”的序幕。天寶十一年(752年)南诏國王閣羅鳳臣服于吐蕃,被“賜爲兄弟之國”。吐蕃冊封閣羅鳳爲“贊普鍾(意爲小贊普)南國大诏”。閣羅鳳自稱東帝。以後南诏附蕃反唐南诏附蕃反唐後,多次四處用兵,擴張地盤,修築道路,設置城地,建立制度。至永泰元年(765年),南诏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落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接越南邊界,西南界驟國(今緬甸中部),西北與吐蕃的劍川爲陪,東北達戎州(今四川宜賓)”⑤。
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