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野生古樹茶資源
“野生茶”,是是指存在于天然林和開發過的天然林中已有成百上千年之久遠與栽培茶種有親緣關系的茶組植物。是沒有被人類栽培馴化、大量利用的茶樹。人類社會千百年來所飲用的“茶”,在植物分類學裏,被列爲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茶亚屬、茶組、茶系。茶組被統一命名爲“Camelliaslnensis(L)OKtze”,爲全世界所采納。茶組裏有37個茶種,目前世界各國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組裏的一個“種”,其染體多爲二倍體(2n=30)。科學意義上的“野茶”,是農學裏“茶系”以外的近緣茶樹植物,沒有經過人工馴化栽培的。經過進一步科學驗證能飲用。該茶有別于人工養的自然生長的茶,一般生長環境多在18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中,說其是生態的,因其無農藥、化學的汙染,也沒人工施肥。
茶葉因種生而容易變異。嫩葉無毛或少毛,葉緣有稀鈍齒、或全無鋸齒。因葉片革質肥厚,不易揉撚成條索,毛茶顔色多呈墨綠色。主副葉脈粗壯而明顯,茶菁多呈墨綠色。茶性滑柔而質重,香氣深沈而特異,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回甘長且穩定。許多野生型茶菁苦而不化,當地少數民族稱之爲苦茶,容易導致腹瀉,並不適合飲用;野生型茶種能適合做茶品者反而較少。
雲南茶樹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野生大茶樹發現最早、分布最多的省份。是雲南茶樹原産地的活化石和見證,也是國家珍貴財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産。
古茶樹包括野生型和栽培型兩大類,少數屬于過渡型或是山茶屬的近緣植物。通常將樹體高大、年代久遠的大茶樹稱爲古茶樹。雲南目前已知具有一定規模(1000畝以上),聯片的古茶園共有14片,達21.21萬畝,保存的從野生型、過渡型到栽培型類型齊全的千年以上古茶樹32棵,占全國的43%,證明雲南是我國乃至世界古茶園保存面積最大、古茶樹保存數量最多的地方。
20世紀80年代以來,雲南省茶科所和國內有關單位組成聯合考察隊,先後對雲南的15個地(州)61個産茶縣進行了較全面系統的考察。征集到材料410份,標本339份,發現野生大茶樹198處[3]。目前,雲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國家種質勐海茶樹分圃”迄今已保存野生型茶樹資源206份。雲南古茶樹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茶區,瀾滄江中下遊地區的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德宏、紅河、文山等地州,其它茶區有少量分布。現將雲南省主要地、州、市的古茶樹分布簡介如下:
西雙版納州古茶樹分布
西雙版納的古茶樹、古茶園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是茶樹原産地的中心地帶之一,也是野生型古茶樹和栽培型古茶茶較集中的産地之一。據初步調查,分布在自然保護區內的古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