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介紹及其特性|綠茶基礎知識
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離出來的長形茶,現在雨茶大部分從眉茶中獲取,外形條索細短、尚緊,色澤綠勻,香氣純正,滋味尚濃,湯色黃綠,葉底尚嫩勻;
圓炒青:外形顆粒圓緊,因産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爲平炒青、泉崗輝白和湧溪火青等。
平炒青:産于浙江嵊縣、新昌、上虞等縣。因曆史上毛茶集中紹興平水鎮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細圓緊結似珍珠,故稱“平水珠茶”或稱平綠,毛茶則稱平炒青;
扁炒青:因産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爲龍井、旗槍、大方三種。
龍井:産于杭州市西湖區,又稱西湖龍井。鮮葉采摘細嫩,要求芽葉均勻成朵,高級龍井做工特別精細,具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質特征。
旗槍:産于杭州龍井茶區四周及毗鄰的余杭、富陽、肖山等縣。
大方:産于安徽省歙縣和浙江臨安、淳安毗鄰地區,以歙縣老竹大方最爲著名。
在炒青綠茶中,因其制茶方法不同,又有稱爲特種炒青綠茶,爲了保持葉形完整,最後工序常進行烘幹。其茶品有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金獎惠明、高橋銀峰、韶山韶峰、安化松針。古丈毛尖、江華毛尖、大庸毛尖、信陽毛尖、桂平西山茶、廬山雲霧等等。在此只簡述二品,如洞庭碧螺春:産于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川碧螺峰的品質最佳。外形條索纖細、勻整,卷曲似螺,白毫顯露,色澤銀綠隱翠光潤;內質清香持久,湯色嫩綠清澈,滋味清鮮回甜;葉底幼嫩柔勻明亮。金獎惠明:産于浙江雲和縣。曾于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而得名,外形條索細緊勻整,苗秀有峰毫,色澤綠潤;內質香高而持久,有花果香,湯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
烘青綠茶:是用烘籠進行烘幹的,烘青毛茶經再加工精制後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氣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數烘青名茶品質特優。以其外形亦可分爲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條形烘青,全國主要産茶區都有生産;尖形、片形茶主要産于安徽、浙江等省市。其中特種烘青,主要有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敬亭綠雪、天山綠茶、顧諸紫筍。江山綠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峽州碧峰、南糯白毫等。如黃山毛峰:産于安徽軟縣黃山。外形細嫩稍卷曲,芽肥壯、勻整,有鋒毫,形似“雀舌”,色澤金黃油潤,俗稱象牙色,香氣清鮮高長,湯色杏黃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豔。
曬青綠茶:是用日光進行曬于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有少量生産。曬青綠茶以雲南大葉種的品質最好,稱爲“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質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蒸青綠茶:以蒸汽殺青是我國古代的殺青方法。唐朝時傳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國則自明代起即改爲鍋炒殺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來破壞鮮葉中酶活性,形成千茶色澤深綠,茶湯淺綠和茶底青綠的:‘三綠”的品質特征,但香氣較悶帶青氣,澀味也較重,不及鍋炒殺青綠茶那樣鮮爽。由于對外貿易的需要,我國從80年代中期以來,也生産少量蒸青綠茶。主要品種有恩施玉露,産于湖北恩施;中國煎茶,産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綠茶是曆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采集野生茶樹芽葉曬于收藏,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綠茶加工的開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制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制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並不斷完善。
綠茶爲我國産量最大的茶類,産區分布于各産茶省、市、自治區。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産量最高,質量最優,是我國綠茶生産的主要基地。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綠茶占國際貿易量的70%以上。行銷區遍及北非、西非各國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上綠茶銷量占內銷總量的1/3以上。同時,綠茶又是生産花茶的主要原料。
綠茶介紹及其特性
綠茶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