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生態是老叢水仙的“根”|武夷岩茶
□ 闽北日报记者 裴礼辉 济南日报记者 芦金亮 文/摄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對于詩人余光中的這首《鄉愁》,有很深感觸的時候,自己已離家多年。或許,也就是因爲這種情結,才能稍微理解詩人的情感,那是一種名叫“葉落歸根”的情感吧。
寫下這首詩時,余光中已年近50,離開大陸已經20多年。沒有他的那些經曆,沒有到達他的年紀,對“葉落歸根”的念想程度,肯定沒法與他相比。應該要過若幹年,我才能對此有更深的領悟,也才能感同身受地與那些“尋根”的老人一起,走在返回家鄉的路上。
幾千年來,“根”這個字被無數次提及。說得最多的,便是“葉落歸根”,那是不管身在哪裏都永遠留存心底的鄉土觀念。“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六祖惠能涅盤時說出的這句話,被陸放翁納入詩中,作成“雲閑望出軸,葉落喜歸根”的佳句。
人有根,根在故鄉。樹有根,有根才枝繁葉茂,蔥郁參天;草有根,有根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花有根,有根才經冬曆夏,年年花落花開。對于占據武夷岩茶一席之地的老叢水仙來說,它的根,就在于好的生態。
老叢水仙,是指樹齡達50年以上,而又具有特殊香氣或有別于普通水仙的“叢味”的水仙。老叢水仙從水仙這個“大家族”相對獨立出來的時間並不長,這個事情發生的地點,是在武夷山市洋莊鄉漿溪村的吳三地。
這是一片未受汙染的山中淨土,雲霧缭繞,群山環抱,溪水潺潺。吳三地的百年老叢便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房前屋後,山腰溪旁,棵棵老茶樹根連根,枝擁枝,葉托葉。
因爲香氣的特殊,吳三地老叢水仙逐漸打響了品牌,不僅讓人談及老叢水仙必提吳三地,而且也讓武夷岩茶的産品類別裏多了一個與水仙並列的“老叢水仙”。
慧苑岩、天心岩、水簾洞、馬頭岩、馬枕峰……因水仙茶樹主要與巨石和松、杉、竹等爲伴,這些地方的老叢水仙,岩韻突出、滋味甘醇。星村鎮黃村、曹墩、程墩等地的老叢水仙,多有它們周圍植被的氣息,則是因爲茶樹的周圍植被豐富。
吳三地的老叢水仙,能夠受到如此高的待遇,也是因爲獨特而良好的生態。吳三地是個高海拔的自然村,平均海拔800米,最高處有1300米,山頂、山腰都有衆多的野生樹木,竹林茂密,山腳下因爲潺潺的水流而終年雲霧缭繞。這種“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的天然有機茶園模式,在吳三地卻是自然形成的。悠悠歲月,吸附能力強的茶樹吸收了周圍環境的“靈氣”,讓自己“體內”飽含了生態的氣息。
叢味,是竹的清,是青苔的鮮,也可能是桂樹、梅花的芳香……我始終認爲,生態,便是老叢水仙的另一個“根”。它自身的根,支撐著它的生命,而生態之根,則讓它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