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武夷岩茶品啜藝術|岩茶文化
武夷岩茶的品飲屬“功夫茶”對茶具的選擇比較考究,泡茶時茶具要選用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瓯,小壺小杯,慢斟細啜,才能領略其韻味。
①玉书碨:以广东潮安枫溪所产的最为名贵,这种碨有极好的耐冷热性能,开水提离火炉后仍然长時保温,为此受到茶人的普遍喜爱。为何叫“玉书碨”,据传说古代有一制壶名匠叫玉书,是他设计、制造了这种美观耐用的且水开時会发出响声的壶,后人取名“玉书碨”来纪念他。
②孟臣罐:孟臣为明代紫砂壺制作家,后人把名贵茶壶喻为孟臣。由于紫砂壺坯质致密坚硬,天然泥色,它既不夺香,又不熟汤,泡出的茶湯醇郁馨香,色澤澄洌,隔夜不馊,是最理想的泡茶器皿。
③若琛杯:若琛是清代燒瓷名匠,他燒出的茶杯小巧玲珑,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用它盛茶,能反映茶湯色澤。
(4)高雅温馨的气氛美:
品茗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所以不僅要求環境美,而且非常重視氣氛美。要營造一個高雅溫馨的氣氛,使品茶者進入一個藝術的氛圍和崇高的境界,從而最大程度地獲得精神愉悅,體味高雅的品茗情趣。
武夷山的茶藝館中禦茶園和茶觀在這方面各有其獨到之處。就拿茶觀來說,爲了給遊人營造一個美好的品茗氣氛,在建築上也是獨具匠心,它在有限的空間內設計“廳、台、樓、廊、水池、天井”等,藝術效果極佳。一進大門,可見正面壁畫上刻著宋代名人範仲淹的像和他的《鬥茶歌》,兩廊的牆壁上也刻著一幅幅詩詞字畫等名家墨寶。
一把巨大的乌龙茶壺置立于水池中,它造型古樸大方,借助于壺內的回旋裝置,水從壺中傾瀉,源源不斷,是茶觀中的一大“奇觀”。天井中種植著武夷名茶“十二金钗”。茶觀的四周廊外是青翠茂盛的竹林。登上樓台,偉岸的大王峰、亭亭的玉女峰及其它山峰盡收眼底。
茶觀的背景音樂是選用極富哲理且韻律優美的中國古典名曲,一般爲古筝和琵琶。這類音樂會把自然美滲透進飲茶人的心靈,會引發飲茶人心中潛藏的美的共鳴,爲飲茶人創造一個充滿美好氛圍的音樂環境。在優美典雅的音樂伴隨下,遊客在廳內或登上樓台或竹林中品茗,可以深切地感到格調高雅溫馨的氣氛。
⑸妙趣横生的茶藝美:
茶藝是以茶爲載體,以茶館或舞台爲展示場所,並以古曲音樂、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向飲茶人和來賓演示茶的沖、泡、飲等技藝,其表現的形式和種類很多,有表演型、待客型、實用型,有綠茶茶藝、花茶茶藝、紅茶茶藝、烏龍茶藝(也稱功夫茶)、“禅茶”、“三道茶”等等。還有地方特色的茶藝。武夷茶藝是我國博大精深的茶藝大觀園中一枝極富特色的奇葩,它隨著武夷山對外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其如詩般的表演已傾倒了無數海內外觀衆。
“武夷茶藝”源于古代而出于現代。其表演特色是:借鑒古代“功夫茶”的品飲藝術,大膽創新,即保留古風,又揉進現代意識,即使賓客學到飲茶技術,又給人以一定美的享受。
武夷茶藝表演程序有:焚香靜氣、葉嘉酬賓、孟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重洗仙顔、若琛出浴、玉液回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喜聞幽香、鑒賞三色、初品奇茗、再斟蘭芷、領略岩韻、盡杯謝茶。
表演型武夷茶藝的前二道程序,旨在創造一個和靜的環境。隨著悠然而來《春江花月夜》的古筝聲,身著淺色旗袍、清雅樸素、端莊大方的茶藝小姐,手捧著嘉茗緩緩出場,婷然而立案前及兩旁,茶姐虔誠焚香,肅然而拜(敬“茶聖”),接著請賓客鑒賞嘉茗。
接下來的七道是泡茶的技巧。
武夷茶藝表演順應人們求知、求美、求樂的要求,將泡茶形象化、藝術化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美感。訓練有序的茶藝小姐以准確規範的程序進行:溫壺、置茶、冲水、烫杯;冲泡時,壶嘴由低而高,三上三下,泻出水柱像银珠成链,使茶葉翻滾受熱均勻,此法名曰“懸壺高沖”也叫“鳳凰三點頭”。茶藝小姐的手勢輕柔利落,給人以美感。
再接下去的三道,則是斟杯之巧。茶藝表演中引用韓信元帥、關公將軍、三龍護鼎的典故,也是一種巧妙的比喻。前二道的目的是使茶湯在杯中濃淡一致。後一道是杯的端法即穩當又雅觀。
從十三道開始,是品茗之妙趣。武夷岩茶色、香、味俱佳,所以品饮時,必须先闻其香,再观其色,后尝其味。品饮時,宜抛弃杂念,细啜慢咽,悠悠回味。
初尝一杯,似有苦味,稍后则喉底生津、齿颊留香,甘活之味无穷。三杯饮过,方可品出“岩骨花香”天然真味。用心专注者,还可领略到飘然若仙之感。真有如范仲淹诗云:“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此等意境令人心旷神怡,平矜释燥,摆脱烦恼。“美感尽在品茗中,雅趣亦从盏中出”,实乃品茗之妙趣。
最後一道謝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總之,茶藝美,美在一種濃濃的藝術氛圍,它使人對茶的享受由生理延伸到心理,以美求真,樂趣無窮。
岩茶文化 武夷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