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葉發展及種類詳細介紹|台灣烏龍茶
地,專制紅茶。「日東紅茶」。1901年在台北廳文山堡十五份莊及桃園廳桃澗堡龜侖口莊,著手設立茶樹栽培試驗場,該試驗場旋于1903年廢止,同年改在桃園廳竹北二堡草湳坡莊設立安平鎮制茶試驗場,並于龍潭莊銅鑼圈設置茶樹栽培試驗場;安平鎮制茶試驗場即爲台灣省茶業改良場之前身,爲台灣最早之半機械制茶工廠。
1910年日本台灣紅茶株式會社成立,主制紅茶輸出俄國。1926年將印度阿薩姆茶種引進台灣,于平鎮茶試所及南投魚池地方試種成功,並于1936年設立「魚池紅茶試驗支所」,專事育苗栽培試臉與改進紅茶産制技術以謀發展紅茶,開拓國際新市場,魚池遂成爲台灣阿薩姆紅茶生産中心。以熏花制造的包種茶即开辟中国东北市场。输出量逐年递增,1942年达五千一百公吨。1937 红茶輸出五千八百公噸,戰前最高量。主要市場:日本、美國、英國、香港、東北。1944包種茶輸出七千八百公噸曆年最高。1918年烏龍茶年銷八千八百公噸,爲最高量。日本據台五十年,茶葉爲主要出口産物,其出口值平均占全台30%。
台灣茶分布區
台灣茶園遍布全台,依地形、氣候不同,各地茶葉的風味也各異其趣。總括而言,台灣茶葉以青茶類爲主,紅茶則僅見于南投埔裏、日月潭及花蓮瑞穗一帶。所以從北到南甚至高海拔山區,都可見到質量俱佳的高質量茶園,也因此形成獨樹一幟的茶葉文化。
近年,台灣民衆亦對「高山茶」倍加喜愛,高山茶並不專指特定品種,1000-1500公尺山坡地的茶,因山區日夜溫差大、濕度高、霧氣濃,所以茶味甘醇、質量出衆,像阿裏山的「珠露茶」、玉山烏龍茶等皆屬之。有「茶葉王國」美譽之稱的台灣,地形、氣候皆適宜茶樹生長,台灣茶葉品項衆多,皆以茶香濃郁、喉韻甘醇爲最大特色,其中以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白毫烏龍茶和鐵觀音爲台灣茶葉的四大主流,分布在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南投、雲林、嘉義、高雄、台東、花蓮、宜蘭等縣市,過去以外銷爲主,年外銷量最高曾達23,516公噸,主要分布以北部和中部地區爲主,台灣的産茶地區大致可劃分爲北部、桃竹苗、中部、南部和東部等五個茶區:
1.北部茶區:台北县新店、坪林、深坑、石碇、三峡,台北市木栅、南港以及宜兰县大同乡、三星乡、冬山乡及礁溪乡等。
2.桃竹苗茶區: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
3.中南部茶區:南投县、云林县、台中县、嘉义县、高雄县、屏东县。
4.東部茶區:台东县、花莲县。
5.高山茶區:指海拔高度在1000公尺以上的地區,有阿里山山脉、玉山山脉、雪山山脉、中央山脉和台东山脉等。
台灣制茶區域簡介
北部茶區
台北縣茶園面積約3,000公頃,主要分布在坪林、石碇、新店、三峽、林口等鄉鎮。台北縣坪林一帶文山茶區所生产的条型包种茶。淡水、三芝、林口茶區已逐渐废耕转为其他用途。石门乡茶園面積約160公頃,當地生産「石門鐵觀音茶」。三峽生産「龍井茶」及「碧螺春」,由于産量少已逐年減産。
桃竹苗茶區
桃園縣茶園面積約1,400公頃,主要分布在龍潭鄉(約1,100公頃),其他在楊梅、龜山、大溪、複興、蘆竹等鄉鎮。龍潭、平鎮、楊梅之茶農,産制半球型包種茶。蘆竹、龜山、大溪、複興産凍頂型烏龍茶。
新竹縣的茶園面積約2,300公頃,主要分布在關西、新埔、峨眉、北埔、湖口等鄉鎮。關西、新埔。峨眉、北埔春、冬茶制成凍頂型烏龍茶,夏茶制成椪風烏龍茶。
苗栗縣茶園面積約1,250公頃,主要分布在銅鑼、頭份、頭屋、三義、造橋等鄉鎮。産半球型烏龍茶。頭份、頭屋有制造椪風烏龍。
中部茶區
台中縣茶區主要分布在和平乡,其中八仙山茶區就占了一半以上,其次为福寿山农场与武陵农场茶區。福寿山农场的福寿长春茶及武陵農場的武陵茶是高山茶中的極品。
南投縣茶園面積約8,000公頃,主要分布在鹿谷、竹山、名間、魚池、埔裏、水裏及仁愛、信義等鄉鎮。中高海拔如鹿谷、竹山、仁愛、信義等茶區,生产「冻顶乌龙茶」及「高山烏龍茶」。 鹿谷乡茶區已彰雅村、永隆村、凤凰村茶園分布最集中,凍頂烏龍茶便是從鹿谷的凍頂山開始發展。
竹山鎮茶區大概可分为二个地區,一为照镜山、坪顶埔一带;延山、桂林、田子、坪顶一带,茶葉香氣滋味較接近凍頂茶。
仁愛鄉茶區由雾社、高峰等地區开始推广。从雾社至清境农场有相当多的名茶生産,例如天霧茶(霧社)、天盧茶(廬山)、宿霧茶(清境農場茶園)、碧綠溪茶、霧敦茶(紅香)、東眼山茶(北東眼山)等。至于仁愛鄉産茶村落,則有良久、武界、大同山、北東眼山、奧萬大、紅香、平境、霧社、春陽、廬山、翠峰、翠巒和清境等地。
水裏鄉産茶村落集中于上安、新山、郡坑三村。此地所生産的茶葉,以玉山茶和勝峰茶的茶品最爲著名。
信义乡:种植地區包含同富、神木、三十甲、罗娜、沙裏仙和塔塔加等地,并以玉山高山对外贩卖。另外也有命名为沙
裏仙茶與塔塔加茶的茶品。
雲林縣茶園面積約500公頃,雲林縣以樟湖、華山、草嶺、石壁一帶的茶區最大,以云顶茶較爲知名。主要分布在古坑鄉(390公頃)及林內鄉(110公頃)。林內鄉坪頂茶區,海拔较低,茶園耕作管理及茶葉制造已完全機械化。古坑茶區属中高海拔地區产「高山乌龙茶」。
嘉義縣茶园面积约2,100公顷主要分以番路乡、梅山乡、竹崎乡、阿里山乡及梅山乡等四个乡镇爲主。 梅山乡茶園分布于太平、龍眼(龍眼林尾)、店仔、樟樹湖、碧湖、太興、瑞裏、瑞峰、太和及太興等村落。竹崎鄉、阿裏山鄉及番路鄉的制茶區多位于阿里山公路旁,有龙美(濑头)、巃头、光华、十字路、达邦、石桌、隙顶、丰山及里佳等山地部落。所产茶葉對外通稱阿裏山茶,此區另外也生产出阿里山珠露茶及阿裏山玉露茶。其中阿裏山珠露茶主産于崎鄉石桌茶區。
南部茶區
高雄縣茶區,主要分布在六龟乡及三民、甲仙乡,茶園面積約170公頃,六龜鄉茶區种植台茶12號新品種較多,三民及甲仙鄉爲新興茶區,全部种植青心乌龙种,大多数茶農來自嘉義縣之高山茶區之茶農,所生産的茶葉,以産高山烏龍茶爲主。
屏東縣茶園面積約20公頃,分布在該縣最南部的滿州鄉港口村,因此稱之爲「港港口茶」舊稱「海口茶」。
東部茶區
宜蘭縣茶園面積約600公頃,主要分布在冬山、大同、三星及礁溪等鄉鎮。宜蘭縣所生産的茶葉可分爲條型及半球型二類之包種茶。
花蓮縣茶園面積約290公頃,花蓮縣的玉裏鎮、瑞穗鄉是最大茶區,舞鹤台地位于瑞穗乡最南端,天鹤茶是當地茶品。瑞穗鄉生産的茶葉分二大部份,一爲「鶴岡紅茶」,一爲「天鶴茶」,屬部份發酵的半球型包種茶。
台東縣茶園面積約800公頃,主要分布在鹿野、卑南、及太麻裏鄉。鹿野及卑南鄉茶區属平台高地,产半球型包种茶爲主,鹿野鄉是花東最大的茶葉産地,福鹿茶是當地最知名茶品。太峰茶则是近年新开发的品牌,产于太麻里与金峰乡的丘陵山區。
台灣主要茶區
木柵茶區
系清光緒年間,木柵茶師張乃妙、張乃幹兄弟受當地茶業公司指派,前往安溪引進純種茶苗,在木柵樟湖山(今指南裏)上種植,因此地土質與氣候環境均與安溪原産地相近,所以生長良好,制茶質量亦十分優異。
文山茶區
产于台灣北部山區,文山地區包括台北县新店、坪林、石碇、深坑、汐止、南港等茶區,文山包种茶要求外觀似條索狀。
竹苗茶區
又稱「白毫烏龍茶」。大部分生長在新竹峨眉鄉、北埔鄉、橫山鄉及竹東鎮等一帶和苗栗的頭屋、頭份、寶山、老田寮、三灣一帶,桃園龍潭等地亦有部分生産。每當炎炎夏日六.七月,農曆芒種端午節前後,茶樹嫩芽經茶小綠葉蟬(浮塵子)吸食後長成之茶芽,經手工采摘一心二葉,再以傳統技術精制而成高級烏龍茶。
大禹嶺茶區
产地在中横公路105K碧绿溪上头,海拔2600公尺之松泉岗和日新岗,此區昼夜温差极大,土壤有机含量高,终年云雾笼罩,冬天冰雪穿衣,成长不易,一年只能采收两次,五月底、九月底各一次。
蘆山霧社茶區
分布在合歡山與奇萊山下,主要茶區有芦山、春阳、奇莱、清境、雾社、高峰、奥万大、良久、武界、东眼、枫林、红香等地,亦可称之仁爱乡茶區,海拔约在1000公尺到1800公尺上下。
梨山茶區
由合歡山脈、翠峰,進入接力行産業道路到翠巒,南北線、華崗、福壽山、梨山到天府、武陵、大禹嶺,爲全台灣海拔最高的産茶區,海拔从1700公尺到2300公尺,常年处于低温环境,云雾缭绕,成长缓慢,一年平均采收三次。
樟樹湖茶區
爲近年來熱門茶區、茶味新鮮、滋味迷人,口感醇厚,常在各項茶赛中夺魁,产量有限,购得不易,产區在太和、油车寮、樟树湖、瑞里、瑞峰、丰山、吉莱等地,海拔 1300公尺到1800公尺。
杉林溪茶區
茶區终年笼罩在低温云雾中,常常有难得一求的佳茗产出,产區分布于溪头往杉林溪公路,如杉林溪、龙凤峡、羊仔湾、软鞍等地,海拔在1100公尺到1900公尺上下。
凍頂茶區
的此茶區广布于南投县鹿谷乡,海拔约在500公尺到1200公尺以上,产區如:彰雅、冻顶、永隆、凤凰、广兴、小半天等地。茶葉多半制成緊結成半球型。
阿裏山茶區
含括了阿裏山公路石桌、頂湖茶區、笼头、隙顶茶區和太和达邦茶區,气候凉冷,早晚云雾笼罩,平均日照短,滋味甘醇滑润带活性。主要散布于海拔1000公尺到1800公尺,为台灣精制高山茶代表區域。
台灣乌龙的种类:
一、文山包種茶:主要原料是青心烏龍種,其制造特色是于輕萎凋、輕發酵的青茶類,外觀呈條索狀,色澤墨綠,香氣清揚,帶有明顯的花香,滋味要活潑甘醇,茶湯要呈亮麗的綠黃色,以香、濃、醇、韻、美五大特色馳名海內外,成茶的外观呈条状,是和台灣其他地區的包种茶最大的不同点;因生产地區在北县文山區而得名。
二、木柵鐵觀音:鐵觀音是茶名同時也是茶树品种名,在台北市文山區的木栅指南山一带,在茶葉分類上屬重發酵茶,發酵程度略高于凍頂烏龍茶。采「包布焙」的流程,即把初幹的茶葉包在一塊方布巾中,再用人工或機械揉成團,隨後置于焙籠上用文火長時間慢慢烘焙,使茶葉成形並生鐵觀音獨特的香味,呈現幾乎近圓球狀,外觀色澤烏潤,整體感覺像鐵一般沈重,茶湯則是黃褐色,香味帶明顯的火香和純和的弱果酸味。僅台北木柵和石門兩地産制。
三、凍頂茶:凍頂是地名,有一定的範圍和界限,真正的凍頂是指凍頂台地,即南投縣鹿谷鄉彰雅村,此地終年無霜雪,並不是冰凍的山頂。典型凍頂烏龍茶的特征是喉韻十足,帶明顯的人工焙火韻味與香氣,主要是青心烏龍(軟枝烏龍)爲原料制成的半球形包種茶。屬「半球型包種茶」,然而長久以訛傳訛的結果,大家普遍誤以爲凍頂烏龍茶爲「烏龍茶」。與凍頂烏龍茶同屬「半球型包種茶」者如松柏長青茶、竹山(或杉林溪)烏龍茶、梅山烏龍茶、玉山烏龍茶、阿裏山珠露、阿裏山烏龍茶、龍泉茶、金宣茶、翠玉茶、四季春、高山茶….等,都隸屬部份發酵茶類當中的半球型包種茶,這種茶是目前台灣産量最多也是最主要的茶類,它的發酵程度較文山包種茶稍重(成熟),外觀呈緊結墨綠之半球狀,加工過程繁複精細,極耗人力。
四、白毫烏龍茶:原名膨風茶,又有東方美人茶之稱,茶葉的分類上發酵程度較較接近紅茶的一种,這種白毫乌龙茶只限産于夏季,限産于本省新竹縣北埔、峨嵋及苗栗縣頭份等地,限用青心大沒品種,限用手采茶菁,且唯有經小綠葉蟬感染者才能制成較佳質量之白毫烏龍茶,主要在新竹峨眉鄉、北埔鄉,苗栗的頭屋鄉、獅潭鄉、頭份鎮等地。因受到小綠葉蟬的啃食,所以茶中帶有明顯的天然熟果香,滋味具蜂蜜般的甘甜後韻,外觀豔麗多采具明顯的紅、白、黃、褐、綠五色相間,形狀自然卷縮宛如花朵,泡出來的茶湯呈鮮豔的琥珀色,它的質量特點比較趨近于紅茶,而介于凍頂烏龍茶及紅茶間。
五、三峽龍井茶:在台北縣三峽鎮聞名,是以青心柑仔種爲原料制成的劍片形綠茶,爲台灣綠茶的代表。龍井以『色翠、香清、味醇、形美』四絕深受品飲者的喜愛。
六、龍泉茶:産于桃園龍潭鄉1983年4月9日,當時的台灣省主席李登輝先生命名,大部份以青心大冇爲原料制成的半球形包種茶。龍泉茶曾是客家村龍潭鄉閃閃發亮的金字招牌,茶湯金黃帶綠色,滋味甘潤,入口生津,有一種含蓄清純的花香味;沖泡時茶量要少,時間稍短,水溫略低,熱飲最好。
七、阿裏山珠露茶:主産于嘉義縣竹崎鄉和阿裏山鄉交界之石棹山,是以青心烏龍(種仔)爲原料制成的球或半球形包種茶1987年8月28日,由總統府資政謝東闵先生命名。阿裏山珠露茶的特色是:從制造過程開始的茶菁采收起,在36小時內要完成茶葉的成品制造,外形緊結,顔色青褐、具有濃厚的花果香。
八、松柏長青茶:産于南投縣名間鄉,最早由名人命名的茶就是松柏長青茶;1973年時任台灣行政院長經國先生命名爲松柏長青茶,是以青心烏龍、四季春、金萱、翠玉等品種爲原料制成的半球形包種茶。其幹茶呈青綠色,有一股清新香味;開湯後清香撲鼻,滋味略帶苦但耐人尋味,是目前新新人類頗爲鍾愛的茶種。
九、高山茶:台灣五大山脈,海拔在1000公尺以上所生産的茶葉,統稱爲高山茶,主要以金萱、翠玉、四季春和青心烏龍原料制成的球形或半球形包種茶。也是台灣目前茶市場常聽見的「茶名」。這四大品種再加上青心大冇爲目前本省栽種面積最多的茶树品種。由于这四大品种制造出来的条型或半球型包种茶[俗稱烏龍茶]各具有獨特風味和質量特征,因此常被茶商或茶行和茶农独立出来命名及进行分级包装。由于高山地區云雾多、日照少、雨水足等适合茶樹生長的環境,因此所産的茶葉清純,消費者莫不以喝高山茶爲高貴的象征。以下爲高山茶常見品種:
金萱茶
金萱即台茶十二號,金萱茶最大的质量特征即俱一股浓浓的天然「奶香」,這種天然的奶香很少茶類可以做得出來,只有金萱茶有此特征。
翠玉茶
翠玉爲台茶十三號,則俱強烈的野香,所謂「清香撲鼻」就是翠玉茶的典型特征,有時候翠玉茶可以做出類如「野姜花香」的香氣特征。
四季春
則是近七、八年本省逐漸受矚目的茶,其特征是早春、晚冬和一年四季皆可産制,再加上四季春茶具有清揚濃烈的香氣,所以甚受消費市場青睐,唯滋味稍苦澀。
青心烏龍
是目前本省栽種面積最廣,也是長久以來一直最受本省茶葉消費市場歡迎的茶,滋味醇和、香氣馥郁、高質量高價位的茶,不容易有缺點是青心烏龍茶最大特征。
台灣常见品种
青心烏龍:属于小叶种,适合制造部分发酵的晚生种,由于本品种是一个极有历史并且被广泛种植的品种,因此有〔青心乌龙〕,〔种仔〕,〔种茶〕,〔软枝乌龙〕等别名。树型稍小,属于开张型,枝叶较密生,幼芽成紫色,叶片狭长椭圆形,叶肉稍厚柔软富弹性,叶色浓绿富光泽。高海拔的山區茶樹葉肉較厚,不容易纖維化,葉色濃綠且色富光澤。青心烏龍適合制作烏龍茶與包種茶。爲栽植面積最廣的品種,可惜樹勢較弱,易患枯枝病且産量低。
青心大冇:屬于小葉種,適制性極廣的中生種茶樹,常用的別名有〔青心〕及〔大冇〕。樹型中等屬于稍橫張型,幼芽肥大而密生洱毛,呈紫紅色,葉片爲狹長略成披針型到長橢圓形,以正中央部位最闊,葉緣鋸齒較銳利,葉色呈暗綠色,葉肉稍厚帶硬。因其樹性強勢,不易染枝枯病害,茶葉産量大且易于管理,但制茶過程若控制不當,易生苦味及菁味。青心大冇之珍貴在于它受「小綠葉蟬」叮咬後,會産生令人著迷的特殊氣息,是制作東方美人茶(椪風茶)最佳的茶種。主要分布于桃园,新竹,苗栗三县。
台茶十二号:别名金萱,系统代号- 2027,属于稍具直立性的横张型,芽密度高,幼芽大,幼芽绿中带紫密生茸毛,洱毛密度略少于青心乌龙,叶片大型呈椭圆型,叶缘锯齿较疏,叶肉稍厚,浓绿且富光泽,产能高且适合机采的特性,金萱茶樹所制成的烏龍茶與包種茶具有特殊奶香。樹型較大制造時洱毛不易脫落,故成茶上可看到明顯的。
台茶十三号:别名翠玉,系统代号 -2029,与台茶十二號同一時期選育所得。屬于中早生適制包種茶的新品種,樹型較大,樹身稍微直立,幼芽帶紫,洱毛密度略低,葉片則較狹長,略大且厚,葉片兩側較上卷,葉緣鋸齒較大且粗鈍,葉片綠色呈橢圓形,葉色較綠且更具光澤。滋味奇佳,並具強烈花香。
硬枝紅心:別名大廣紅心,屬于早生種適合制造包種茶之品種,樹型大且直立,枝葉稍疏,幼芽肥大且密生洱毛,呈紫紅色,葉片形狀與台茶十二號及台茶十三號接近,但鋸齒較銳利,樹勢強健,産量中等。大部分分布在台北縣淡水茶區,目前以石门乡居多,所制成的条型或半球型包种茶,具有特殊香味,但制造鐵觀音茶澤外觀優異且滋味良好。
大葉烏龍:屬于早生種,適合制造綠茶及包種茶品种,树型高大直立枝叶较疏,芽肥大洱毛多呈淡红色,叶片大型且呈椭圆形,叶色暗绿,叶肉厚树势强,但收成量中等。本品种目前则零星散布于台北县汐止,深坑,石门等地區。
鐵觀音:屬于小葉種,晚生種適制鐵觀音茶,树型大枝条粗,但枝叶及芽密度很疏,幼芽稍带红色,叶型长椭圆至狭长型,叶缘起伏大,呈波浪状,锯齿大但不锐利,叶肉极厚且富有光泽,树势较弱且收成量少,目前仅栽培于台北市文山區的木栅地區,是最佳的铁观音茶種。
四季春:屬小葉型,極早生之包種茶品種,樹型中大型且開張,枝葉及芽密生,幼芽呈淡紅色,葉型較近紡錘型,兩端較尖銳,葉色淡綠,具細且銳之鋸齒,葉肉厚且具光澤,樹勢強,采摘期極長且收成量高。萌芽早、采收長,春茶所制成之茶葉具有特殊香味。
青心柑仔:別名柑仔,屬于小葉早生種,適制綠茶尤其是龍井茶之品種,樹型中到大,稍具直立性,但分枝疏,芽綠色帶洱毛,因此所制成之高級龍井茶均带白毫。叶片大似柑叶,叶绿明显向上卷,花瓣数目特多,主要分布于台北县新店及三峡地區。
黃柑:別名白心或白葉,屬小葉茶種晚生適制紅茶的品種,樹型中等,枝葉密生,芽色偏黃,葉片呈橢圓型到倒卵型,花較多。本品種,早期大量種植于桃園,新竹,苗栗三縣。
紅玉:別名台茶18號,是緬甸大葉種與台灣野生山茶兩者的結合育種,屬大葉種茶樹品種,具有台灣野生山茶的天然內桂香及淡雅的薄荷香,被紅茶專家評爲台灣特有的『台灣香』。
台茶十四號(白文):與父本白毛猴所雜交,芽色爲淡綠帶黃,葉爲橢圓型,生長勢中等,樹型橫張性,抗蟲性中等,但抗赤葉枯病稍弱,收量較台茶16號爲低,適制包種茶、烏龍茶,推廣于本省中北部及山地高級部份發酵茶區。
台茶十五號(白燕):芽色淡綠,葉爲橢圓型,生長勢中等.樹型橫張性,抗病害蟲性中等,收量略低于台茶14號,適制烏龍茶、白茶,所制成之烏龍茶內容與外觀均優,推廣于本省中低海拔部分發酵茶區。
台茶十六號(白鶴):葉爲橢圓型,生長勢強,樹型成直立.抗病蟲害佳強,收量多,但略低于台茶17號,適制早春龍井、包種花胚、壽眉,推廣于本省北部高級茶區,如三峡,夏茶産制壽眉茶區。
台茶十七號(白鹭):芽色爲淡綠色,葉爲橢圓型,生長勢強,樹型直立分枝密,抗病蟲害性強,收量高,適制烏龍茶、壽眉,推廣于大量生産中級部分發酵茶區。台茶一號直至台茶十七號(白鹭)。
其他有武夷茶,紅心大冇,黃心大冇,紅心烏龍,黃心烏龍,水仙,軟枝紅心,白毛猴,淡水青心,佛手,烏枝,梅占
台灣茶葉發展及種類詳細介紹
台灣乌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