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叶发展及种类详细介绍|台湾烏龍茶
荷蘭時期台茶貿易:
1636年起荷蘭人就用中國戎克船從福建廈門輸入茶葉到台灣,並以台灣爲轉運站,由荷蘭船只運往伊朗、印度、雅加達等。荷蘭人所寫《巴達維亞城日記》1645年3月11日之記事中,巴達維亞總督報告在台灣發現有野生茶樹,載有「茶樹在台灣也有發現,似乎與土質有關,……」,可見台灣早已有茶樹之記載,這是台灣最早見諸史籍的野生茶樹記載。清代文獻記載今之南投縣內深山有野生茶樹,I736年《赤崁筆談》載有「水沙連社茶在深山中,……每年通事與各蕃說明,入山焙制」﹔而《淡水廳志》中亦有貓螺內山産茶,性極寒,蕃不敢飲,所謂貓螺內山乃今南投、埔裏、水裏地區的深山;而水沙連乃自埔裏的五城往集集、水沙連一直到濁水溪上遊蕃地的總稱。
清代台茶興起之及茶種引進:
嘉慶年間(1796-1820)由柯朝從武夷帶回茶種種在栉魚坑(瑞芳附近),是北部植茶之起源。咸丰五年( 1855 )年林凤池由武夷山带回软枝乌龙茶苗移植于鹿谷鄉凍頂村,其制茶工藝源自閩南。光緒年間(1875-1908)由張乃妙、乃幹兄弟由安溪引進鐵觀音,種于木柵樟湖地區。據陳培桂淡水廳志記載,石碇、文山居民多以植茶爲業,道光年間(1821-1850)茶商運茶往福州販賣。1875年第一任恒春知縣周有基鼓勵種茶,爲滿洲鄉港口茶之始。
1860年淡水開港吸引洋行前來大稻埕設茶廠,精制烏龍茶外銷歐美。1869年寶順洋行以兩艘帆船載運21萬斤烏龍茶打着FORMOSA TEA标志由淡水直销纽约,大受欢迎,开启台茶直銷歐美市場。外商紛來設洋行外銷台茶,1872年大稻埕已有寶順、德記、怡記、水陸和愛利士五洋行從事台茶貿易。
1872年大稻埕烏龍茶滯銷,運往福州改制包種茶。1881年有吳福源來自福建同安,在台北開設「源隆號」茶廠,經營制造包種茶,爲台灣精制包種茶之先河。旋有福建安溪之茶商王安定及張占魁合辦「建成號」,繼之大陸茶商來台設廠制造包種茶者接踵而至,于是包種茶之産量漸增,其後遂與盛極一時之烏龍茶並駕齊驅。
當時台灣茶業興盛,但難免有眼光短淺之業者,爲牟奇利,而將茶葉粗制濫作,甚有摻混劣品之不正業者。當時巡撫劉銘傳,因鑒及此,爲矯正並防止不正業者之跋扈,並獎勵輸出,1889年劉銘傳令茶業界成立『茶郊永和興』〈今日台北市茶商公會的前身〉,以防止茶葉摻混劣品,並團結業界,改良技術,擴張市場。烏龍茶由洋行主銷歐美市場〈1885-1894十年平均年銷一萬三千噸〉、福建茶商之包種茶主銷南洋市場〈1894年有一千七百噸年出口量〉。1896-1945-日據50年台茶發展。
日治時期台茶發展概況
1899年有三井合名會社在台北海山及桃園大溪,開拓大規模之茶園,嗣後建設新式制茶廠于大豹、大寮、水流東及磺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