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烘焙的变化原理|茶葉烘焙原理
之色由銀灰至黑,視積聚于葉表面之薄膜而定。
二、烘焙時之化學變化:
1. 化学变化说: 关于烘焙时之化学变化,甚少正确的报告。已发表之理论大抵系以茶葉烘焙前所存之物質爲根據。
通常以爲香氣之損失系由于芳香油之揮發,蕭氏謂茶之香氣,一部分系由于遊離的香質,但大部分與固定的香質有關。此固定的香質爲茶素氧單甯鹽中單甯之屬性。遊離香質之量較固定的爲少,故前者之影響還較後者爲少。
卡本德及哈理遜兩氏曾比較未烘茶葉與烘幹茶葉侵出之茶湯,證明前者之茶湯,表面上有稀薄之油層,而後者之茶湯,無此油層。此雖確實,但此油層即茶素氧單甯鹽,並非芳香油。
吟羅氏謂烘焙時,葉中蛋白質悉被凝結,並謂糖與糊精,可能起膠化作用,但此說缺乏試驗證明。
箫氏之化學研究已證明蛋白質在茶之制造中並非重要,且指出烘焙時發生之膠化作用,半由于加熱對單甯核附屬之側鏈部份所發生之某種變化之影響,半由于果膠物及其可能産生的分解物之作用。
卡本德及哈理遜兩氏謂幹茶所特有之味與香,乃由于膠化作用,與糖在鍋中受熱相似。受影響之物質,在酦酵葉中發出「青」味,烘焙後,即消失淨盡。
烘焙時除香氣減少外,至于烘焙與香氣之關系,似尚無證明。「青」味之消失,乃因酦酵葉中之綠色物質受熱影響,由茶分離出來之綠色物質之溶解度受熱處理時易起變化。
關于烘焙時發出之其它變化,甚少化學證明,南甯加氏發現烘茶時排出之氣體,含有少量甲醇及丙酮。箫氏指出,果膠物分解之結果,甲醇及丙酮便被俳去。南甯加氏並發現烘焙時,單甯酸幹能增加,但因彼所得之結果,系用有機溶劑提浸,而非用化筆鑒定與分析,故不能證實此種物質究爲何物。
卡本德及哈理遜兩氏謂烘焙時茶素損失,但溫度減低,則茶素損失量亦隨之減低。茶葉長時間置于高溫度中,則茶湯味薄而浸出物亦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茶素氧單甯鹽受熱之影響,因此物之溶解度,視所受之溫度而異,果膠物亦有同樣現象。
蕭氏及鍾司氏謂烘焙初期,酦酵仍可進行,並謂幼葉侵出物之百分數由44%增至48.8%,烘焙完畢後,減至47%,而粗葉浸出物之百分數由43%減至41%,由此可證明,烘焙時可溶物之浸出量並無顯著差異,但長時間過度烘焙,則浸出量當有顯著差異也。
2. 酵素之抑制说:此说认为酵素之变为不活性,系因受烘焙时温度之影响,有两种事实足以支持,此说:一为所有酵素均易受热之影响,用100F或以下之温度,烘焙之茶不易保存。一爲包裝之茶含有6%之水分時,仍可進行緩慢變化,即稱爲後酦酵,此種後酦酵與酵素作用有關,日曬法之溫度不高,亦可停止酦酵,但制成之茶不易保存。
總上所述,烘焙時,發酵之停止,與下列三種原因有關:
(1)水分之减少。 (2)酵素受热之影响。 (3)热对反应物质之作用。
茶葉烘焙的變化原理
茶葉烘焙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