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茗眉綠茶|江西十大名茶
,飲者曾有“一見頓覺清爽,再飲精神更旺”的贊語。
婺源是茶鄉,又是朱熹故裏,自宋至清儒學盛行、文風昌盛,茶道茶俗也別具特色。婺源茶道具有“敬、和、儉、靜”之地方文化內涵,敬--茶品高雅,以茶敬客,表達對客人的尊敬;和--茶葉清和,世間萬物和諧相生,人與人之間平等相待;儉--茶性儉,君子之交以茶當酒;靜--品茶啓發思情,修身養性。茶道表演內容有純樸農家茶、華貴富室茶、靜雅文士茶等。“農家茶”純樸親切,充滿鄉土氣息;“富室茶”雍容大度,茶貴器奢華;“文士茶”溫文爾雅,焚香盥手,賞茶滌器,聞香觀色,令人神怡。
婺源茗眉綠茶 - 茶史追溯
婺源茗眉綠茶婺源産茶曆史悠久,唐代陸羽所著《茶經》中,有歙州(當時婺源屬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記載。唐大中十年,朝廷膳夫楊華撰《膳夫經手錄》中記載:“婺源方茶,置制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燕、并间,人皆尚之,”。南唐 都置制使刘津撰《婺源诸县都不得置制新城记》中,称“婺源茶貨實多”。
宋朝,婺源産制的茶叶已出类拔萃。 《宋史食货》中对茶葉有毗陵之陽羨,紹興之日鑄,婺源之謝源,隆興之黃龍、雙井,皆絕品也“的記載。明朝,婺源茶葉受到朝廷贊賞,被列爲貢品。至清乾隆間,婺源茶葉被列爲中國外貿出口的主要物資之一,並開始精制外銷獲得了國際茶界的贊譽。美國威廉.烏克斯在所著《茶葉全書》中,稱贊婺源茶不獨爲路莊綠茶中之上品,且爲中國綠茶品質之最優者。其特征在于葉質柔軟細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潤。”
婺源茗眉清代中葉,是婺源綠茶外銷盛期,茶葉産量較高。據民國史料記載:“在昔茶葉繁榮時期,每年産茶約五萬擔。清朝末年至民國期間,因“洋茶生産日多,華茶不能直接運銷,而由洋商購去摻以洋茶,以僞亂真,使華茶聲譽不振,”,婺源綠茶生産由此而逐漸衰落。
解放後,茶葉生産得到恢複和發展,1958年,婺源茶葉科研人員結合原有茶葉技術,新創“婺源茗眉”,1976年年産茶葉5萬擔,跨入全國茶葉出口基地縣行列。1982年被列爲全國30種名茶之一。1986年年産茶葉8.7萬擔,超過了曆史上最高年産量。1959年在全國農業展覽會上,商業部評定該茶爲“世界茶葉珍品”;1982年被評爲全國名茶;1986年和1990年由商業部召開的全國名茶評比會上,由婺源茶廠生産的江山牌茗眉又連續兩屆被評爲全國名茶。1995年3月,婺源被命名爲“中國綠茶之鄉”。
采制工藝
采摘“茗眉”的鮮葉,要選擇長勢旺盛的青壯年“上梅洲”茶樹,茶芽長到一芽一葉初展(即葉含苞)晴天霧散進行采摘。要細心掐茶,挑采茶芽頭長、肥壯、勻整,茸毛顯。采下的原料,攤放在陰涼處,通風透氣的竹盤上,防止氣溫過高,影響“茗眉”品質。
“茗眉”制法,是在婺源産制“毛峰”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初制加工程序是:殺青、揉撚、初烘、鍋炒、複烘。要保持“茗眉”特色,加工过程要求精细,用手工操作,制茶具(鍋、盤、烘籠等)要洗淨,保持清潔、衛生。加工工序每一環節,都很重要,都關系著品質的高低,必須嚴格把關。
殺青
殺青是工序中技术操作的关键。对消灭、红梗、红蒂,保持绿茶特色,提高細嫩香氣,維護茶葉滋味,效果很爲顯著,每鍋投葉量6一8兩,在150一160℃鍋溫中翻炒,炒至七、八成熟時,鍋溫要逐漸降低,做到先高後低。翻炒葉片要均勻,炒中略帶抛,散去水分和青氣。炒至葉片柔軟如棉,筋梗折不斷,微顯香氣時,即起鍋付揉。
揉撚
要用精制的竹盤。揉法是用兩手拼擠,五指分直,從身向外輕推細揉,然後再用五指川攏,帶回坯料,重新向外推揉,往返多次。在細揉過程中,要解散團塊1一2次,手法要輕要活,用力輕重均勻,保證芽頭完整,茸毫多,揉至芽葉緊細成條,起鋒苗,即可付烘。
初烘
烘籠要清潔,籠屜要墊上棉紙,防止産生不正常的味道。初烘時,要用佳炭好火,籠溫掌握攝氏100一120℃,把茶坯輕輕攤放在籠屜上,做到人不離烘,烘不離人。在烘過程中,對茶坯要用竹筷細心挑翻,避免幹燥不勻。烘至手捏感到不沾手,略爽時(水分約去30%)即可起烘。
鍋炒
是進一步揮發水分,整形,顯白毫,産生香氣的過程,鍋溫要掌握攝氏80一100℃,火溫要先高後低。木柴要幹,剖細便于掌握火溫的高低。在鍋中翻炒、手法要輕翻、輕滾,促使茶條逐漸收心,緊結條索,茶香揮吐,幹燥達八成時,即要起鍋,減少白毫損落,茶條斷碎。
複烘
工具同初烘。籠屜墊上棉紙,防止茶末掉落火中産生煙味,和茶芽勾著竹盤斷碎,要求文火長烘,忌求圖快。要經常翻轉,促使幹嫌均勻,色澤一致,形態美觀,提高香氣滋昧。烘至手捏茶条可成粉末,水分5一6%时起烘,经摊凉后,贮藏在锡罐内,密封,有利保持品质 。
婺源茗眉綠茶
江西十大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