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洱餅茶的起源之谜
这个推断有无载诸史册的史据呢?历史并未恩赐给我所谓载诸史册的现成答案。只缘那时在云南的茶樹王國境內,所有土著部族尚無自己的文字,他們當然無法作也所謂載諸史冊的文字記載。
而汉族的王公大臣及其御用史官之辈,则又把那些土著部族视为可怖的蛮夷,当作征服而供其奴役与剥夺的对象,哪里还会记载他们的什么创造与发明,赞美他们的什么智慧与文明呢。即如后来到了唐代,由朝延派驻南诏古国的汉官樊绰,他虽在他所编撰的《云南志》(卷七)中说,“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此言卻亦不足以爲據也。
既然说是“散收无采造法”,但接着却又说是“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在事理上说得通么?试问,若是无有采茶法並制茶法,那麽,銀生城界諸山之茶,怎麽竟會采制出來而轉運行銷于蒙舍即今洱海地區一帶去的呢?
而且,那些“蒙舍蛮”所采用的吃茶之法,恰恰是餅茶的飲啜法,並且恰恰跟上述《廣雅》所說的餅茶之飲啜法,兩者煞是相似呢:一則說,“用椒、姜、橘子筆之”;一則說,“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
且看一个是三国时代的饼茶飲啜法,一個是唐代晚期的“蒙舍蠻”所用的無以名之的飲啜法,兩者相隔達五百余年之久,吃法竟是如出一轍的相似,這個茶史之謎,試問,該是難解還是不難解呢?
普洱餅茶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