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裏飲茶的“味外之味”
楊萬裏(1127~1206年),宋代著名詩人,吉水(今屬江西吉安市)人。他的詩與尤袤﹑範成大﹑陸遊齊名﹐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他是紹興年間進士,曾任秘書監。爲人秉性剛直,不阿權貴,力主抗金,因此與權相韓侂胄不和,遂辭官15年居家隱居,最後憤然成疾而死。楊萬裏一生作詩2萬余首,但流傳下來的僅有4000余首。
楊萬裏辭官回鄉後,心情郁悶,與他相伴的除了讀書、寫詩外,就是飲茶了。在這種寂寞的生活中,他以飲茶爲消遣,逐漸飲茶成癖,茶葉成了他終日不可離開的伴侶。不僅白天飲,就是夜裏無眠時也飲,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越飲茶越睡不著覺,而越失眠,越要飲茶,久而久之,就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在他的一首《武陵春》詞中寫道:“舊賜龍團新作祟,頻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兒信問平安。”可見過度飲茶嚴重地摧殘了他的身體健康。盡管如此,他還是沒有戒掉嗜茶的決心,在一首《不睡》的詩中爲自己開脫說:“夜永無眠非爲茶,無風燈影自橫斜。”仍然沒有認識到嗜茶對失眠的影響。
盡管楊萬裏嗜茶影響到他的身體健康,但他飲茶絕不是爲了解渴,也不是像飲酒那樣成瘾,而是在壯志難酬的情況下,尋求一種精神寄托。
他在《习斋论语讲义序》中写道:“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能读书’者,否也﹗《诗》曰:‘谁谓荼(即茶)苦,其甘如荠。’吾取以爲讀書之法焉。”
这是他退隐之后读书时的深切体会。这种体会是从饮茶中得出來的。茶苦,可是飲後甘甜;茶湯清澈、雅致乃是做人的楷模,這就是他從飲茶中體會出來的“味外之味”。他將茶視爲朋友,“故人氣味茶樣清,故人豐骨茶樣明”的詩句,就說明他引茶爲朋的緣由和非常欣賞茶的清澈、淡雅的氣質與品格。他認爲,讀書也是如此,死讀書,讀死書,這就容易導致讀書死。因此讀書要體會“味外之味”,就得像飲茶那樣,苦中尋求甘甜,在混濁的朝政中,尋求清澈、雅致的生存環境。因此,即使飲茶過量,使他“瘦骨如柴痛又酸”,他也不以爲然,仍以飲茶爲樂。
楊萬裏飲茶的“味外之味”